扫盲正当时,“硬骨头”撞上“拦路虎”
千万级文盲人口彻底脱盲,犹如一块“硬骨头”。扫盲正进入“攻坚期”,需警惕“拦路虎”。
——标准27年未调,识字就算脱盲?1988年2月,《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中规定个人脱盲标准:“农村居民能识读1500个汉字,城镇居民2000个汉字”,然而记者了解到,27年以来,这一标准一直原地踏步,未作修改。
不少基层人士指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这样单纯的识字扫盲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文盲的内涵不能仅仅只是不识字的,比如对社会规则不了解、不会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等,这才是应该关注的新时代文盲。”湖北省荆门市一公办小学语文教师陈燕说。
——资源不足,正规扫盲只限少数人?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扫盲教育专任教师仅为1.08万人,连续第三年减少,参加扫盲学习人数仅为45.55万人,相比总基数,只占很小的比重,特别在偏远农村,正规扫盲班难以见到。
“这里大部分文盲群体要么发放教材自学,要么年龄太大,不再做扫盲要求。”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镇枫树村第一书记汪云峰告诉记者,目前村中150余名文盲学习文化主要通过“看电视”。
经费资金亦是扫盲中面临的一个制约问题,记者调研安徽、贵州等多地,基层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多年没有扫盲专项资金拨付了,扫盲也常常因此停滞。
——流于形式,脱盲只为挣钱领证?记者了解到,在不少地方,如今仍有针对文盲率的考核,这一方面敦促基层单位重视扫盲工作,但另一方面也易带来扫盲的“变味”。采访中,基层透露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在扫盲验收时,甚至有代考等弄虚作假的行为。
更多的情况是,福利成为调动民众参与扫盲班积极性的唯一“良药”。杭州市江干区一社区干事告诉记者,来参加扫盲班学习的人每天可拿到30元补贴,最后考试通过了还会有200元的奖励,“十天的课程能挣到500元!但会不会复盲,倒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