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中国“虎师”大战英国“熊孩”引发中英教育碰撞
2015-08-20 09:36:30
 

  “这更像一个真人秀节目”

  “在我看来,这更像一个真人秀节目。”英国维克特勒学校校长伊恩·穆林斯对这档节目形式表示了疑虑,“它侧重观察一些在课堂上表现差的学生,采访一些发表负面评论的学生,这些都是后期剪辑的效果。”

  纪录片一开始就营造了浓烈的“硝烟”气氛,“在汉普郡一个的宁静村庄里,战争即将爆发”,“这是一个基于高压学习和残酷竞争的无情学习制度”。在前两集中,学生和教师因为纪律产生冲突:学生上课讲话被罚站,上课喝茶被老师警告……

  尽管英国广播公司将节目定义为“设定场景的纪录片”,但有舆论认为,该节目形态类似荧屏上常见的“真人秀”。

  熊永昌指出,纪录片在前两集中夸大和突出了矛盾与冲突,却看不出太多中英教育的差异。他认为,冲突的课堂缘于制作方在背景设计上没处理好,并且表现出与中国教育现实的脱节:近10年来,中国的课程改革一直和世界同步进行,中国也逐步开始实行小班教学,不仅表现在班额的缩小,也体现在教学策略的调整。

  “前两集的纪录片展现了双方对纪律和规则的分歧,似乎中国老师很严格,英国学生却不太服从。”房莉杰表示,公众从这个角度解读中英的教育差异,其实是很大的误区,“就我在英国访学所见,中英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的标准化、专业化教育和英国偏个性化教育之间的差异。中国讲求独立学习;英国则实行小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英国依岭中文学校校长黄珍理则肯定了该节目的正面影响,“媒体的效果是成功的,让大家看到两种不同教育体系的挑战,同时看到两种教育体系的长短,给观众以思考”。黄珍理也强调,从一个月的教育实验来判断两国教育之争“太有限”,但可由此深入思考两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交流,而非简单移植

  杨东平指出,虽然这个纪录片并未完全展示真实的中国教学现场,但确实呈现了一些中英双方在教育价值和文化观念上的冲突。

  这种冲突在房莉杰看来,是中英文化中对“尊重”的不同理解造成的。“中国人传统的尊重是‘权威尊重’,而英国人奉行的是‘主体尊重’。”她认为,正是其中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课堂上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关于纪律的矛盾。

  中英教育的文化差异在纪录片中屡有呈现,杨东平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两个国家对“竞争”概念的理解就不同,英国人理解不了基础教育中中国式的排名、竞争。欧美国家禁止在基础教育阶段强调竞争,他们认为竞争是成人世界的事情,进行排名、竞争和学生的个人权利存在冲突。

  “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与中国的文化融为一体的,对中国式教育方式的简单移植能否成功,是否具有普遍意义都是值得怀疑的。我个人认为英国可以学习中国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但不应该是整个教学模式的迁移。”杨东平说。

  英国名校长协会HMC主席克里斯·金表示,他并不认为这个纪录片会给中英教育体系带来太大的变化,但是在一些细节上或许会有一些借鉴。比如,会让一些中国老师有所变化,减少追求整齐统一性,更偏向于个性化教学。对于英国教师而言,也许在此之后对学生的要求会更高,对于学生的期望也会变得更高。

  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表示,这个纪录片启示我们要反思自身教育,不要关注中式教育能否在英国落地,而是要看到其中所展现的中西方教育差异,借鉴英国教师在基础教育中如何给学生自我和空间。(见习记者 陈少远 实习生 李阳桥)

  


编辑:小微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