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曝光外,是否有其他选择
梳理近年来震惊全国的虐待儿童案件,记者发现它们基本都遵循着相似路线:网络曝光——公众谴责——行政权力介入。“网络曝光”,很多时候成了最有效率的一种“灵药”。
在南京虐童案的微博评论中,网民@有声默片996的评论极具代表性:“如果没有网友的求助,根本无法想象那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
李轩认为,公民在行使舆论监督权的时候,有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负面影响,但只要舆论监督没有非法的动机、实事求是地传达真相,相关的主体不应该承担责任。“相关的不利因素应该由社会教育部门进行化解,比如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或安排转学”。
北京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郭开元也认为,发帖救助的行为本身没有过失,但是“众多网民在事件的关注和参与中,对受害男童的信息过度披露,客观上对他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影响了他身心健康成长”。
在郭开元的工作中,接触过一些类似案例:受害儿童的信息被曝光后,在原来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受到了较大的压力。有的孩子被迫转学,有的孩子因为存在心理阴影而性格发生变化。
在南京虐童案的微博评论中,大部分评论是直接针对男孩的父母和养父母的指责乃至谩骂。而据澎湃新闻报道,在男孩亲生父母的诉状中,有一条诉讼请求即是要求“生活安宁权”。
除网络曝光,公众面对儿童虐待事件,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王振耀告诉记者,国外对此类事件“一般不会在网上处理”,人们首先会选择打电话报警。他认为,省掉向社会呼吁的环节、直接向公共部门报告,可以避免对孩子造成更多伤害。
郭开元也提示,面对未成年人受虐事件,报警之外,还可以拨打热线电话或向青少年事务社工等寻求专业救助。“要切记:善意的帮助也会带来伤害。”郭开元说。
“这是一个全民教育的过程。”王振耀说,“我们总是以为‘为了正义就可以不顾手段’,但是,正义也要顾及手段,尤其是对未成年人。”
记者注意到,在这个事件中,受到困扰的不只是受虐男童和他的家人。发帖人@朝廷半日闲也被卷入舆论漩涡。面对各家媒体提出的采访请求,他始终未作出回应。在其微博账户上,曝光内容已不见踪影,微博页面中挂着一行小字:“我也需回归自己的生活,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