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8日 07:12:39来源:中国青年报
第十四届广东省运会8月16日在湛江闭幕,由于此次广东省运会与省中学生运动会进行了合并,这使得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的综合性运动会实现了互通,在全国是个先例。然而,全国运动会多少年都没有解决的让学生群体单独组队参赛的问题,在广东省运会上能否得到解决,答案却无法让人过于乐观,因为有参赛单位说,此次广东省运会上出现的体育与教育携手是“貌合神离”。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按照惯例,全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省运会都是安排在全运会后的第二年举办,但原定于2014年举办的第十四届广东省运会却推迟到今年举行,与上一届省运会相隔了5年。据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高敬萍介绍,本届广东省运会推迟一年举行是因为省运会与广东省中学生运动会进行了合并,“省运会是4年一周期,中学生运动会是3年一周期,两个运动会要合并,赛期上就要进行调整,因为初中生、高中生毕业都是三年一期,如果让中学生运动会的赛期顺应省运会的话,很可能出现一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无法参加一届省运会的情况。因此,省运会的赛期最终还是‘迁就’了中学生运动会。”
但这样一来,使得已经习惯了以4年为备战周期的专业运动队感到极为不适。高敬萍承认,在宣布省运会与省中学生运动会合并,并进行赛期调整后,一些专业运动队提出了异议。不过,“以竞技体育带动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已经确定,”高敬萍表示,依照广东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广东省运会与省中学生运动会决定尝试进行合并改革。在高敬萍看来,毕竟,专业运动队的整体训练和竞技水平要高于普通学校的运动队,让学生运动员与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对学生运动员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肯定有激励作用。
深圳代表队的吴冠奇是一名普通的中学体育老师,在带着一群普通中学生参加此次省运会的过程中,他对学生们受到的激励作用感受深刻,“能够与这么多高水平运动员在一个场地比赛,学生们都感到很兴奋。”
另外,从学校来说,省运会与省中学生运动会合并也可以给更多的普通中学生提供参赛机会,一名带队的体育老师向记者表示,“以前,省运会与省中学生运动会分开进行时,很可能出现同一拨儿学生既参加省运会又参加中学生运动会的情况,中学生运动会上真正留给普通学生的参赛机会十分有限。现在,省运会与省中学生运动会合并之后,那些拥有双重身份的体校生不可能同时参加两个组别的比赛了,省运会的学生组比赛让普通学生有了更多的亮相机会。这对于学校体育来说,是个好事。”
从体育部门的角度看,省运会与省中学生运动会的合并,也让青少年专业运动员获得了与同龄人更广泛的接触和学习机会。广东省运会从第12届开始取消了成年组比赛,这项广东省竞技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实际上已经成为专属于青少年运动员的赛事,而这些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基本相当于中学生的年龄。由于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青少年专业运动员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与普通中学生相比,知识面、社会经验和视野都比较窄。高敬萍表示,省运会与省中学生运动会合并之后,对于青少年专业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与同龄人相聚、交流、学习的好机会。
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综合性运动会合二为一,被寄托了诸多美好愿望。不过,现实的矛盾依然不少。
一名参加本届广东省运会学校组比赛的带队老师向记者表示,“专业运动员住的是酒店,学生运动员住的却是学校宿舍,待遇差别十分明显。另外,只有田径、游泳等少数几项比赛是竞技组与学校组的运动员同场比赛、分组进行。其他比赛都是竞技组与学校组在不同的场地进行,也就是说,这些比赛上竞技组与学校组的运动员根本没有同场比赛的感觉,双方的交流也就无从谈起。”
一名教育部门的负责人也向记者抱怨,教育部门之所以支持省中学生运动会与省运会合并,是希望学生赛事能够从体育部门那里得到更多的支持。毫无疑问,省运会无论是竞技水平、影响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比省中学生运动会强很多,但两项运动会合并之后,学生群体的受益情况却可能让教育部门失望。
在高敬萍看来,广东省运会今后可能还会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吸收进来,但在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许舒翔看来,下届广东省运会与省中学生运动会是否继续合并,还有待讨论。
有人把本届广东省运会与省中学生运动会的合并评价为“貌合神离”。高敬萍表示,确实还有一些政策问题留待体育和教育部门来解决。
比如,省运会和省中学生运动会的筹办经费分别由财政拨付给体育和教育部门,经费的额度有较大差别,但依照现行的财政制度,不同政府部门的经费并不能随意流动。这也导致了由体育部门负担的专业运动员可以在省运会上住酒店,但由教育部门负担的学生运动员却只能住学校宿舍。
此外,本届广东省运会上,只在少数比赛的专业运动员和学生运动员同场竞技,这也说明了赛事的具体组织工作仍没有实现体育和教育部门的真正“合并”。然而,如何解决专业运动赛事与学生赛事从形式的合并到事实的合并,这不仅仅是广东省运会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中国专业运动体制和学校体育长久以来难以打破隔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