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时评:爱,本就是朴素的情感 爱孩子不需要太复杂
2015-07-30 11:40:14
 

  2015年07月30日 11:40:14来源:中国妇女报

图片来源:网络

  孩子常常并没有父母想得那么复杂,如果父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真实原因,以自然的心态与孩子互动交流;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会比父母刻意要给予孩子的、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辛劳的付出爱会多很多,孩子还会更多地理解与认同父母的意见、与父母期望的目标更近。

  在微博上,我转发了艺术家Susan Lordi的一组木雕艺术作品。虽然作品都没有五官更谈不到表情,但通过人物的肢体动作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却更加真切和细腻。她的作品给人以温暖、恬静的感觉,看着它们,心里暖暖的…… “有爱的东西,简单也很美。”

  看到这组美图和评论,我有感而发:爱,本就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不需要太复杂。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如果夹杂着自身功利的目的而不是满足孩子的需要,或许就会变得复杂了,往往自己会“爱”得很累,而孩子则得不到真爱。

  有网友在评论中向我诉说了自己的烦恼:“我和孩子的爸爸其实都挺宠她的,也一直是无条件的爱她,对孩子的付出也是无怨无悔;孩子挺懂事,知道心疼我们,可就是说话有时候会带刺儿,常常用反问的语气,弄得我们很难受,或许她还小?或许我太敏感了?还是这一代孩子就是这样想怎么说话就说、想用什么语气就用?”我回复说:不必太介意,更无需指责她,找个机会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跟她谈谈你们的心理感受,帮助孩子理解父母,试试看。”

  我始终认为,孩子常常并没有父母想得那么复杂,如果父母了解了孩子的真正需求、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真实原因,以自然的心态与孩子互动交流,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会比父母刻意要求孩子、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辛劳付出多很多,也会更多地理解与认同父母的意见、与父母期望的目标更近。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父母对孩子“爱”得很累,而孩子得不到真爱的情况比比皆是——

  一位妈妈让孩子学钢琴并让他参加考级。孩子喜欢弹钢琴,也想跟小伙伴一起玩耍,妈妈却强制孩子弹曲子,孩子大哭。他说“我不想考级,长大了不想当钢琴家!”妈妈责怪孩子不懂事,对孩子要求更严了,孩子在妈妈的强制下对钢琴的兴趣也渐渐消失了。

  一个家境相当不错的女孩被送到加拿大最好的学校自费读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是母亲精心挑选的,出国的一切事宜都是母亲一手安排的。一个学期下来,孩子竟然放弃学业回国了,原因是“不喜欢”。原来,在报考国外大学时,孩子自己向若干所学校提出申请,最终收到4所学校的录取通知,其中有自己喜欢的专业并有奖学金。但是母亲执意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交了巨额学费,硬是让孩子放弃了她的选择。孩子回国后精神恍惚,任凭父母苦口婆心地劝,什么学也不上了。

  有个上了大学的孩子这样表达自己的烦恼:“进了大学后才发现,十几年来,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干。不会洗衣服,不会收拾房间,甚至到了食堂不知道自己该买多少饭。在家里,学习以外的事爸妈都不让我做。现在跟同学在一起,我成了‘弱智’,这让我很没面子、很是自卑。我爸妈可把我害惨了!”

  这类父母绞尽脑汁、全力为孩子付出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这样的“爱”成了对自己的“害”,孩子对父母这种种爱的回报是抗拒、反叛,乃至行为的越轨……难怪有父母发出这样的叹息:“爱孩子怎么这么难!”

  细细想来,这类问题的症结恰恰是父母们把亲子之间朴素的爱的情感复杂化了,加入了许多自己的功利的目的。父母担心孩子没有特长,缺少与别人的竞争力;担心孩子管不住自己,限制了孩子释放自身的潜能;担心孩子学业不优秀,占据了本该属于孩子自己的更大的空间……而忽略的是孩子本来的样子和自身的需求。当孩子成了父母们的主观臆想的样子、当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时候,对孩子的“爱”也就成了为了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为了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为了自己的“面子”的代名词,于是也就变得复杂、变得很难了。

  爱孩子,其实真的不需要太复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父母的爱有过许多经典表述,在他看来,明智的父母之爱表现在父母“要善于在孩子面前揭示他们亲眼看见的、亲身感受的幸福生活的真正源泉。”应当让孩子知道“长辈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流出的大量汗水是他们幸福的最重要的源泉。”也就是说,父母是否真的爱孩子,不是一种自我感觉,而是孩子的真实感受,是孩子成长的真正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而这种爱,就体现在父母与孩子在家庭日常生活的互动当中,就像Susan Lordi的木雕作品一样简简单单、真真切切,给孩子温暖的感觉。 (关颖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妇女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