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真的“用力过猛”了吗
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主任、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秘书长杨芳,当天也出现在上海财经大学拥挤的小会议室里。她经常出现在各类创新创业论坛中,她鼓励大学生创业,热爱创业教育事业。
过去,在“少人创业”的日子里,她鼓动大家创业;但今天,在创新创业热潮下,她却开启了“冷思考”模式,“现在有的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用力过猛’”。
杨芳见过两种类型“用力过猛”的学校。一种,将创业课程设定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但教授的课程内容,却是“创业管理”,“学生们还不知道创业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市场是什么情况,就先教管理了”;另一种,将一部分学生拉出来专门成立创业班,专门培养外来企业家,“这样也不对,创业应当是通识课程”。
暨南大学创业学院院长张耀辉也有类似的感受。他从1999年开始就从事电子商务创意创业人才的培养,10多年来,他认为现在是中国开展创业教育外部环境最好的时候,“但有些‘用力过猛’”。
以风风火火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为例,投资人们四处寻找类似概念的企业,找到一个项目就包装概念冲击上市。“这样做容易起泡沫。”他说,2000年时美国互联网经济泡沫,纳斯达克股指从4000点跌落至1000点,此后,经受住考验的互联网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互联网+’战略是正确的,但泡沫应该挤掉”。
现在的情况是,学校拼命挖掘学生创业项目、教师创业项目,举办各种创业大赛,邀请企业家来当评委,“准备一堆项目,让企业挑”。而在“准备项目”的过程中,张耀辉觉得,会扼杀一些真正有创意的好项目,“老师做初期筛选的标准,就是‘可行性’,搞得学生们战战兢兢地迎合。但实际上,真正有创意、有创新的项目,哪会一开始就赚钱?”
让学生学点真本事,顺手拿个文凭
一些现象,正在改变传统的大学教育。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讲席教授贺小刚对此感触颇深,“温州的一个老板,曾跟我说,给学校300万元,不要文凭、不要学历、不要学籍,就送孩子来学点本事。”还有一个浙江商人,在孩子考上一本院校的情况下,执意要把孩子送去义乌工商学院“学点本事”。
创业教育的核心,恰恰正应该是让学生“学点真本事”。沪江网总经理于杰认为,教育就应该“让学生学到真本事,顺手拿个文凭”。
“2014年是教改元年,诞生了一大批应用型大学。这些学校以后可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让校长当CEO,让学生选导师,让导师选校长。”于杰认为,学校首要的工作应该是让学生学到真本事,然后再谈创业教育、创业思维。
半年前,沪江网与河南一所中专合作开办了中原电商学院,于杰说,这个学院招收的都是一群“被遗忘的孩子”,“招生标准只有3条,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网游。”这所学院的授课方式,就是“网校”,来自上海的1000名创业者通过网络来给这些学生授课。6个月后,所有学生百分之百就业。
今年暑假,离开校园6年的80后创业者曹一纯,报名参加了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的“匡时班”,他准备开发一款帮助用户尽快找到电动车停车位的APP。读过在职MBA的他认为,“匡时班”上的师资配置已经达到“EMBA级”,“除了惯常的课程教育产品,还为学员创业项目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包括对接投资机构与孵化平台”。
前不久,他刚刚借用创业学院的停车场路演了自己的充电共享系统。
据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介绍,创业学院最重要的工作是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和创业创新精神培育,打造一个创业教育的良性生态。与清华等高校的技术创业培养模式不同,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匡时班主要的培养方向是现代服务业方向的创业精英。创业学院目前还开设“创业评论”杂志,未来也会考虑设立创业基金、开拓创业管理线上课程、打造一个400平方米的众创空间,并持续举办全国创业学院院长论坛。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匡时班”随时都有PK的环境。在这个班里,如果你想与阿里巴巴高管或者其他创业导师“共进午餐”,就必须进行路演PK,谁拿到模拟投资最多,谁就能获得与企业界大腕儿对话的机会。
在匡时班,随时有媒体的互动交流,因为新时期的创业者如果没有学会有效与媒体沟通应对,就很难借助媒体的力量来推动新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