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生源大战暴露学校教育惰性
2015-07-14 09:06:00
 

  原标题:生源大战暴露学校教育惰性

  “生源大战”屡禁不止,究竟是教育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在这个混战的格局中,我们究竟能做点什么:是恪守底线和教育伦理,还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推波助澜?

  ■凌宗伟

  目前山西省中考录取工作已全面开始,记者12日从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局获悉,该局近日查处一起中学违规抢生源行为,运城市新绛县海泉学校受到削减招生计划、退还违规收费等处罚。(新华社7月12日)

  面对不择手段的生源大战,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但这些措施不外乎就是“禁止”与“处罚”。尽管有关部门也清楚“禁止”与“处罚”的效果只是暂时的,甚至是无效的,但似乎也别无其他良策。但仔细考察“禁止”与“处罚”的后续,不难发现,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不过是以此来安抚那些相对薄弱甚至是处于劣势地位的学校罢了。换句话说,“禁令”与“处罚”仅仅暂时平息了事端,从长久来看于事无补。

  生源大战折射的是学校教育的惰性与急功近利。我们都清楚:好学校、好教师是靠好学生来支撑的。我们也清楚,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好学生,非常难。如果招揽到一批相对好的生源,对学校来讲,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好的名声、丰厚的利益,还可以在培优补差方面少花气力、少费精力,甚至事半功倍。如此“多快好省”,何乐不为?由此类推,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不惜为招揽几个高考“状元”而争个不休,也就不难理解了。

  抢夺好学生的恶劣行为,有意无意地强化了时下教育评价的单一性。因为上一学段学校对高分学生的青睐,抢的都是考试成绩出类拔萃的“状元”和“优等生”。下一学段的教学自然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考生的学业成绩,于是花样百出的魔鬼式训练应运而生,各种各样的考试工厂也越来越有市场,甚至有遍地开花之势,教育生态由此越来越恶化。

  这样的招生、教学误导了学生及其家长,也颠覆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遏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阻碍了拔尖人才的培养,使得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渐行渐远。这种单一性的评价机制也是对所谓“坏学生”的歧视。因为这些学生没有成为“状元”,没考到“好成绩”,自然没人去抢,甚至无缘升学,从此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以致于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从学校层面来看,生源其实只是教育资源的一种,如果学校一味地将眼光盯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势必导致教育资源的单一性,造成教育的同质化倾向。客观而言,只有放远眼光,积极吸纳不同类型的学生,将这些不同的生源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契机,学校教育才可能充满活力和希望,才彰显了学校教育的价值。须知“现代化的办学思想、明确的办学目标、明晰的办学思路、先进的学校文化”的学校哲学,不是喊出来的,更不是“抢”出来的,而是靠学校全体人员扎扎实实地做出来的。

  面对挥之不去的生源大战,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防止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暗中鼓励等不作为、乱作为的懒政思维,另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禁止”与“处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改变现有的教育评价机制,努力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比如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帮扶薄弱校,努力将所有公办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上去。

  从现实来看,从需要和可能出发,积极扶植和指导民办中小学规范办学,提升办学水平,亦是务实之举。民办教育办好了,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保障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学生及其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彻底摒弃或明或暗地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为标准的考核评价机制,积极鼓励各类学校在积极价值的引领下探索,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彰显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快乐的生长。

  需要思考的是,生源大战屡禁不止,究竟是教育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在这个混战的格局中,我们究竟能够做点什么:是恪守底线和教育伦理,还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推波助澜?如果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育人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自己开始远离征战,或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能够早日消失。

  (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编辑:小微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