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课堂与生活,距离再近些
2015-07-13 07:10:00
 

  原标题:课堂与生活,距离再近些(换个角度看教育)

同学们讨论弹射器制作过程。(朱可然摄)

  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科学老师共上一门课,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讲人?

  你能想象,这样的课堂是什么样吗?

  10日、11日,来自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国的多位知名教育学者齐聚北京,近距离观摩了中国教师进行的这种课堂改革与创新。

  亮点

  老师打破学科壁垒共上一堂课,学生自由组队解决课题项目

  几门不同学科的老师共上一堂课,究竟会大大提升课堂效果,还是会让同学们无所适从?

  中关村三小的老师进行了这样的改革与尝试:一节名为《小球弹射器项目学习》的主题课堂上,科学、数学、语文3门学科的3位老师组成了一个教学团队,“打包”共上一堂课。

  这样的课,该怎么上?

  科学老师张海龙率先出场,跟孩子们一起回顾了飞行器原理,并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弹性势能转换成动力势能的原理,设计、制作发球器,最后使小球精确地飞到指定地点。

  数学老师张文野则带领孩子们从角度、力量等方面思考并讨论小球飞行的距离和方向。语文老师高霁岑提醒孩子们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并鼓励每个小组都互相交流。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发言踊跃,用文字描述或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从自由组成团队,计算、画图、动手设计发球器,到进行竞赛、比试哪个团队的发球器发射最精确,再到仔细观察自己及其他团队的表现,最后项目陈述,用文字、语言或者图画的形式总结整节课的心得体会,在70分钟的课堂中,老师们占用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

  整节课,有聚精会神的精细设计,有团队协作的密切配合,还有精心准备的项目陈述,笑声、感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课堂丰满而有趣,同学们显得意犹未尽。

  打破了学科壁垒的课堂,让几位任课老师充满新鲜感,也给专家们留下深刻印象。来自斯坦福大学评价、学习和公平中心(SCALE)的凯茜·综扎克维奇博士点评:“学习要点清晰、环节明确,可以看出这是非常有效的项目学习过程。”来自河南、甘肃等地的观摩老师们也给出评价:“这是真正扎根生活的课堂……”

  事实上,这是一堂基于“真实的学习”理念进行的课堂改革与创新。

  什么是“真实的学习”?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它针对基础教育阶段,鼓励学生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探索、思考和讨论,并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现实问题相融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今,“真实的学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思想。在国外,“真实的学习”实现途径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角色扮演、基于问题的活动设计、案例分析以及参与到具体的社区问题等。

  期待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据了解,目前,中关村三小、翠微小学等一批小学已经将 “真实的学习”理念渗透到教学改革中。而且,以101中学为代表的一些中学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题教学模式。比如,早在几年前,101中学就曾设计过主题为“圆明园”的课程,由语文、历史、地理等几门学科的老师共同授课。

  “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学科之间是相对独立、缺乏合作,老师之间缺少沟通,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一些老师认为,跨学科教学是可行的解决路径,它需要授课老师提前磨合,通过融合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更多。这样的跨学科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领悟,从而让孩子们实现高效率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培训学院院长陈锁明认为,“真实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实验课,它对于课程设置、老师的角色以及学生的能力都有特殊要求。首先,“真实的学习”要求课程与现实生活相关联,课程本身不是冰冷的知识,而是生动的现实问题。其次,老师在课程中不再扮演授业者的角色,而是起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作用。此外,参与学习的同学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通过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将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问题相结合。

  尽管操作起来有难度,但“真实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并锻炼学生的多重能力。专家们以《小球弹射器项目学习》为例进行了分析,同学们真实地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分工合作一起完成小组项目。在一个小组中,同学们根据自身优势,各自担任不同的角色,帮助小组完成目标。其中,动手能力强的孩子,负责弹射器的设计;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负责向老师和其他小组展示本小组的设计理念;组织能力强的孩子,负责协调组内成员间的合作。每个人都能在组内找到自己的定位,分工合作,各展所长。

  难处

  联合备课教师压力大,对学生知识储备、个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课堂形式很新奇,专家们的讨论很热烈。

  不少老师坦言:将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就不会授课了。

  有的老师犯难:授课时学科融合,但考核与评价该怎么办,几门科目出一张试卷吗?

  还有专家说,尽管一直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其中,有“唯分数论”等理念的束缚,有教师能力的限制,还有固化多年的现行教育机制与方式的阻碍……

  我国中小学课堂上,普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课堂和生活脱离,学生学到的是冰冷的知识,无法和现实结合起来。其次,学习渠道单向,课堂教学传统,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效率低下。此外,目前的课堂教学,学科之间缺乏交流,老师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学到的是分散的、片段式的知识。

  症结虽然很清楚,想要改进却不那么容易。

  以“真实的学习”为例,开设一堂这样的课程,老师的授课压力会大大增加,这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个人素质,甚至对教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认为:面对学生多、老师少的现实,跨学科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有限的教学资源,尽管前期备课需要耗费较多时间,但只要老师之间形成默契合作,就可能行之有效;对于学生而言,“真实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一次实践就是对多个学科的复习,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还有专家提出校园改革的新思路,那就是打破教学空间上的壁垒的“校园3.0”概念,即“班组群,校中校”的设想。“原来是一间一间的教室,现在是可以拆开的墙,让人与人之间有更多近距离交流。”在刘可钦看来,未来的校园应该是一个整体,班级之间可以相互串联,这样的校园规划,能从硬件上支撑跨学科教学的需要。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13日 10 版)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