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教育专家“会诊”课外班:学什么比上不上更重要
2015-07-09 17:24:54
 

  2015年07月09日 17:24:54来源:新华网

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记者 何莉)“当孩子都变得苦大仇深,这实际上是对教育的反叛,需要我们反思”。这是美国俄勒冈大学校长讲席教授赵勇在新华网思客讲堂上被问及“课外班的烦恼”时的精彩回应。

  7月7日的思客讲堂聚焦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和观众展开对话,现场气氛热烈,碰撞出思想火花。课外班该不该上?父母和学校应如何帮助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取知识和快乐?针对这些“痛点”问题,专家纷纷献智献策,指出推进教育改革是唯一出路。

  课外班之痛:“学什么”比“上不上”更重要

  在中国父母观念中,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孩子们接受的是“快乐教育”,不用像国内的孩子一样上很多课外班、写很多作业。对于这种说法,赵勇也进行了澄清。他说,美国教育的“快乐”并没有那么简单,即使是让孩子去野营或到别人家留宿,也是出于非常复杂的考虑,如学习社交能力,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妥协等等。“美国孩子的很多课外活动都是自己选择的,自己去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赵勇介绍说。

  与会的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她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课外班,而在于学生能在课外班中学到什么。“培养孩子大视野、大思路,而不是专攻于技巧。”刘可钦指出社会对于课外班存在偏见,她以奥数班为例,逼着对运动和社会交往感兴趣的孩子学习奥数,可能扼杀他的天分;但如果孩子迷恋逻辑推理,他就会在奥数的学习当中获得成就感。所以,“不能一棍子把奥数打死”。

   功利化、少陪伴:家长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

  “功利化肯定不好,但是孩子需要竞争性,需要成就感。”刘可钦认为家长应引导孩子为了兴趣去参加课外班和各种比赛,无论输赢,对他的成长都是有好处的。儿童的成长需要阶段性目标,鼓励孩子争取好的名次不是为了功利性目的,而是通过获奖让孩子感到被认可、被激励。

  现在有很多家长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只管孩子吃饭,把孩子的教育推给学校和老师。对此,刘可钦并不认同,在她看来,不管家长带孩子去上什么样的课外班,学生需要多元知识,而不是单一的课堂教学。刘可钦语重心长地指出“父母最好能陪伴孩子,这是学校没有办法替代的。”

   教育改革风险可控,不会出现“牺牲品”

  不少观众提出,中国学生整天被课外班、各种各样的作业所困扰,赵勇表示教育改革是解决这个困扰的有效途径。但中国父母会担忧孩子会不会成为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实验品和牺牲品。对此,钟秉林回应“为稳妥起见,我们希望改革步伐不要走得太过了,避免一些人成为牺牲者”。率先在上海和浙江进行试点,然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适当推广。钟秉林表示调研之后发现,风险是可控的,不会出现大家担心的“牺牲品”。赵勇表示认同,“做任何选择都是有风险的,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大家都需要具备创新精神”。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