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大球“翻身”需健全青少年成长梯队
■本报记者 李小伟 7月8日发自韩国光州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三大球比赛中,中国代表队的命运尘埃落定。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主的中国女排进入八强后被淘汰,代表女足出战的北师大女足小组出线后被淘汰,以北京大学队伍为主的中国男女篮和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主的男排、北京理工大学男足则在小组赛中早已出局。
至此,三大球全部出局,无一支队伍进入四强。人们不禁要问,三大球为何全军覆没?三大球何时能“翻身”?
需要指出的是,10年前,教育部从国家体育总局手中接过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任务以来,着力打造以大学生运动员为主的三大球。近年来,我国派出参加大运会的选手清一色为在校大学生运动员,但世界各国重视程度不同,如本次比赛美国女篮派出的是国奥队,韩国男篮则有4名国家队主力,还有不少国家或派国家队或派国奥队,以学生军为主参赛的中国队自然不占上风。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我国选手在大运会上表现不足的主要因素并非水平不高、实力不济,而是体育后备人才严重匮乏。
前不久,记者到湖南省采访青少年体育开展情况,奥运金牌获得者、分管青少年体育的熊倪坦言,青少年后备体育人才断档已经严重影响到湖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这位奥运冠军说,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上名校,体校都办不下去了。
由于体育后备人才缺乏,体育和教育部门在中小学阶段就展开了人才争夺战,你到我这里挖人,我去他那里签约,小小年纪就成为了专业或职业选手。严重破坏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教育人才链条。
教育部门的生源抢夺战一点不逊于教体之间的争夺。以足球为例,某地10余所高校开展校园足球,但当地并没有多少可用之才,于是四处挖人、许诺,不惜许以名校和高额奖学金吸引人才。这也导致一些地方“轻培养,重交易”,输送人才减少。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课业负担重,一些地方不按要求上齐上足体育课,许多学校根本不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少动多静、运动不足的生活方式令学生体质逐年下降。
三大球要“翻身”,诚然要从娃娃抓起,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但更重要的,恐怕是需要家长和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让青少年体育人才凭兴趣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