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繁体字答题加分并非“开倒车”
2015-06-26 09:06:00
 

  原标题:繁体字答题加分并非“开倒车”

  ■杨朝清

  “期末考试用繁体字答题可加分!”近日,湖北某高校一名老师的考试“加分政策”引发学生热议。这是该校知行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刘卫华老师定下的“加分政策”。她表示,这门课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用繁体字可以更加贴近历史,了解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思想情感。(《武汉晚报》6月23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提高符号互动的表达效率有了更为强烈的需要,汉字简化既符合中国文字演变的基本规律,也有效地满足了社会需求,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一个讲究效率、追求精准的社会里,简化汉字由于其使用价值,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字表现形式,融入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和表达习惯之中。

  在此背景下,“繁体字答题加分”究竟是开倒车还是另有深意?超越蜻蜓点水的“浅阅读”,我们就会发现为人师者的良苦用心。繁体字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繁体字答题加分”这项激励措施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这一课程有很强的契合性,应该给予基本的专业认同。

  难能可贵的是,“繁体字答题加分”不是生硬、强制的“一刀切”,而是融入了“异质思维”。不同的学生对繁体字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对繁体字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如果将使用繁体字答题作为一项硬性规定,难免会强人所难,而作为一种有别于“大锅饭”的选择性激励,则是对优秀学子的一种额外奖赏。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的当下,如果说认识繁体字是一种技能的话,书写繁体字则需要专业的训练和培养。对古代文学、历史文献等学科有钻研兴趣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认识、书写繁体字也只是少数人的“拿手好戏”;如果刻意地将认识、书写繁体字当成一项硬性任务,不仅会增加学生们的额外负担,也会进入“初衷良好,方法僵化,效果不尽人意”的怪圈。

  “繁体字答题加分”的背后,没有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文化分歧和价值冲突,有的只是教育从业者对培育学生专业兴趣、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初心。为人师者为好学者提供了一种激励举措,是否愿意领取奖赏,说到底还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主体性。

  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追寻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繁体字尽管“曲高和寡”,却依然有人去研究和传承它。走出“浅阅读”和“标签论”的误区,从专业认同的角度来看待“繁体字答题加分”,才是我们应有的理性态度。

  作为教育创新的产物,“繁体字答题加分”值得肯定和鼓励。只不过,不能将繁体字答题任务化、指标化,和学生素质进行生硬的关联。毕竟,汉字简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逆流而动”难免会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批评。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编辑:小微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