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源流失的山村小学发展成为篆刻艺术特色非常鲜明的学校,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岭根村双岭小学的变迁,让村委会主任吴孝宗非常高兴。更让他踏实的是,家长们纷纷放弃让孩子去城镇学校就读的念头,因为“这里的办学条件一点不比城里的学校差”。
近日,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对全省90个县(市、区)的公众教育满意度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均在85%以上,且均没有发生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
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是浙江教育工作始终追求的目标。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起步早是浙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
2004年,浙江召开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明确提出要让所有农村孩子念上书、念好书。同年,省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随后,浙江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城乡学校硬件均衡化程度,努力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教育差距,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做好义务教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浙江提出“全纳入”理念,展现包容胸怀。目前,在浙江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总量达143.9万人,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28.5%。浙江不断完善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就学政策,努力保证每个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享有均等入学的机会。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浙江省一直致力于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推进教育均衡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
从2002年开始,浙江省教育厅总结并推广“名校集团化”、“城乡互助共同体”、乡村中心校带动等旨在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作用的办学模式,实行名校带弱校、带新校,城镇学校带动帮助农村学校,有效地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目前,仅杭州市就建有教育集团200多个,城区优质教育基本上做到了全覆盖;原经济欠发达的衢州市柯城区率先开展“一校两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实践,实现了“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上名校”的目标。
同时,浙江不断创新教师培训与交流模式,促进师资均衡配置。2008至2010年,全省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高强度培训农村骨干教师,每期集中培训2个月,实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双导师制,3年累计投入1.5亿元,完成了对3.9万余名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为促进教师培训专业化、制度化,2011年,浙江又在全国率先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给教师培训科目、培训地点、培训导师选择的权力;规定各地按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5%、学校公用经费的10%提取培训经费;5年一个周期,满足教师不少于360学时的专业发展培训。近几年,浙江每年省级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资金都在一亿元以上。2013年,浙江实施公办初中和小学教师校长交流制度,规定在同一学校校长任职满10年、教师任教满12年都须交流,交流随迁人事关系,其中,骨干教师在县域范围内交流,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15%。2014年,全省中小学有11732名校长教师参加交流,其中骨干教师2091人。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浙江农村出现了一批自然小班学校。为此,省教育厅顺势而为,在自然小班学校推进小班化教育。目前,全省已有50%的农村自然小班学校全面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
刘希平说,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紧紧瞄准“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战略目标,浙江正坚持不懈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浙江人心中的教育梦。(记者 朱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