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发展报告:校园足球热情“开场” 困难犹存
2015-05-30 17:29:16
 

  问题:校园足球“升级”仍面临诸多难题

  自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和中国足协联手推进校园足球以来,特别是去年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来,各地校园足球发展轰轰烈烈。如果仅看新闻报道和统计数据,可以说是形势喜人。但随着校园足球逐步向广泛深入迈进,原有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新的矛盾又开始凸显。

  中国教育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学校“连孩子做操都没有地方,更没有场地给孩子踢球”;各级财政资金“给学校盖楼的钱多,建操场的钱少”。就算有了场地和经费,“师资问题也逃不过”。

  养一支校园足球队要花多少钱?南方某中学校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支20人的校队,外聘教练费用每年10万元,与同城的其他学校踢一次比赛,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补助费等至少要万元以上,要是到外地参赛,费用还要翻番,“每年的费用少则三四十万元,多则50万元以上”。

  然而据校长们反映,在一些地方,校园足球经费没有渠道直接划拨到学校账上。为了孩子能打上比赛,许多校长、教师只得四处“化缘”拉赞助。

  “今年,我们特意向教育局申请了足球教练员需求数量,但反馈给我们的信息竟然是:招不到。”广东一位中学校长说。

  一方面,现有学校体育教师数量严重缺编,且大多不具有足球专业教学指导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足球专业毕业生“一生难求”,很多退役的职业球员却不具备教师资质……

  “缺优秀师资!”这是很多基层教育局局长和校长共同的心声。

  场地、资金、师资,这三个“老大难”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新的问题已开始凸显出来。

  按照普遍规律,体育人才大多出在农村。现在大部分足球试点地区都在城市,校园足球如何从城市扩大到农村,成为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

  重庆市彭水县教委体卫艺科科长谢江林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目前我国仅教学点就有近6万个,它们的共性特征是师资缺、课外生活少,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如果能以校园足球为载体,提升山区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综合素养,那么校园足球的生命力将更加旺盛。

  另一方面,足球作为世界上职业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体育项目,如何激发俱乐部参与校园足球的热情,在校园与职业俱乐部之间搭建桥梁,借助市场化手段和资源,让真正有潜质的校园“球星”走出校园,成为足球人才“红利”,也是一个亟待从机制上进行统筹设计的问题。

  此外,记者还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急功近利”,一心想“出成绩”,导致很多学生没能参与进校园足球中来,这与校园足球注重普及、“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编辑:小微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新闻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