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卖书犹如卖白菜?
2015-05-11 09:33:00
 

  原标题:卖书犹如卖白菜?

  ■张杰(出版人)

  因职业转换所看到的现实,使我在一段时间内情绪低落到极点。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原来对于世界的一丝幻想,也被眼前的坚硬现实打碎了。

  自初中时代,被所谓80年代文学启蒙之后,基于对文学和作家的美好想象,我便开始了漫长的买书之旅。这对一个窘迫贫困的农村家庭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父亲因担心我的未来毫无着落,曾痛心疾首地说:“你买那些书有啥用?早晚我一把火全给你烧了!”那时,我对父亲的农民思维一脸不屑。

  物质主义东风压倒西风式的甚嚣尘上,世界瞬间变幻面孔。但我一贯反应迟钝,依然沉浸在所谓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春风里怡然自得。那年春节刚过,当列车把我抛在家乡的小站一路呼啸向北后,因为带了太重的节衣缩食买来的书,一步一挪出那个区区小站竟然用了四十多分钟,而我不仅不觉有任何生计艰辛和精神苦闷,甚至有些所谓小知识分子的得意。那时节,似乎忘掉了一切,每天看书写字,仿佛整个世界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甚至一度把这当成一种美德甚至至高理想。直到物质主义这头怪兽不再给我每天爬回地狱的空间为止,差不多二十年过去了。

  那时,最深恶痛绝的莫过于在书店或地摊上看到一本恶俗不堪的书或报刊,认为那不啻于伤天害理、丧尽天良,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出卖和玷污灵魂更可耻的事情了。后来做过媒体和出版之后,魔鬼一般的硬币背面被翻开来,现实仿佛被破解过的魔术,顿时魔力全无,只剩下精神透支后的虚空和失落感,连半点被欺骗前的色彩也没有了。

  我看到过像卖白菜一样完全以金钱为理念的出版商,甚至还见过单纯为市场故意制造精神麻醉甚至堕落出版物的出版人。为此而衍生的吆喝和层出不穷的叫卖术就不用说了。“他人即地狱”仿佛瞬间由被动语态变成主动语态的“争相互为地狱”。为骗钱而产生的出版成了一种社会灾难,其实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非法出版。

  最难过的是我看到了许多作家与书中迥异的现实面孔。我曾经对人说,因为自己的文字情结,骨子里对文字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宗教感,后来无论做媒体还是出版,因为这种宗教感,很想把作者和编辑的关系处理成类似三十年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书做不好,自然会有一种由宗教感而生的耻辱感。我被骂得最多的就是对作者过于卑微、装帧设计费超出了集团所有编辑部的总和等等,但对这些我并不太放在心上,相信所谓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让我真正中枪的是我看到了一些作家的种种不堪。小时候,我曾有随三叔到乡村集市上卖自种白菜足斤足两的经历,可以说有些所谓作家连卖白菜农民的素质也没有。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以说这是对作家的最高致敬。对文章和作家我一向怀有类似的景仰和认同,但近年来,所见最多的却是一些打着作家名头做幌子的势利主义者,把写作当成获取名利的工具。有的剽窃拼凑成习,写作成了剪刀手、灌水者;有的信口雌黄,全没有一个写作者的尊严;有的不惜欺骗出版方和读者,骗取自己所要得到的名利;有的看似是作家实则是一个十足的官场混混或伪君子……倒是一些老实的学者的确让人心生敬意。这些并不是那些过街老鼠般的写手,而是真正有些头面和社会地位的所谓知名作家。看得多了,自然对昔日书上的那些光辉形象产生一种错位感和分裂感,怀疑真如人所说“灵魂的工程师变坏了”,作家成为灵魂堕落的群体。想到那些节衣缩食、辛辛苦苦背书回来的日子,想到如履薄冰唯恐做坏一本书的日子,内心真是五味杂陈。

  现在每天睁开眼睛,我要面对的是我应该拿什么样的人写的书面对读者,尤其是尚未有精神免疫力的孩子。在一个出版变得像出卖体力的行业里,我特别渴望自己辛苦做出的书,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作者。说到这里,我建议那些靠出卖灵魂为生的写作者,到乡村去体验一下童叟无欺的卖白菜哲学。


编辑:小微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