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5月4日电(记者周润健)“南京虐待男童案”“济宁男童被锁8年”……近期,几起父母严重侵害儿童权益的恶性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记者梳理发现,这些被接连曝光的“虐童”事件尽管情节不同,但至少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监护人在履行对未成年孩子的监护教育职责上出了问题;二是孩子遭暴力、被限制自由都不是暂时的。
“这几起事件暴露了对监护人的监督机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关颖指出,尽管这类恶性事件是个别的,但现实中父母对孩子的侵权现象普遍存在,而且一些父母的所作所为是在无知、无主观恶意的情况下发生的。另一方面,如何教育父母依法履行好对孩子的监护职责,在我国的司法政策和教育政策中,尚无实实在在的落地举措。“对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教育是公民教育的盲点,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这也是监护人伤害未成年人事件屡屡发生的深层原因之一。”
尽管这几起父母严重侵害儿童权益的恶性事件被曝光后,施暴者均表示后悔,但是他们的过错给孩子的肉体、心灵都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关颖认为,在这几起虐童事件中,更应当从中汲取的教训是政府和社会,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强化对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教育,使其法制化、规范化,惠及所有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理想的结果是对监护人的教育具有‘防疫站’的功效,在事前发挥更广谱的作用,而不仅是‘120急救’,出了问题才出手。”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