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谁铲了教育的理想之芽?
去年秋天,老师和小班的孩子们一起在教室外的空地上整理出一片种植地,带着家长、孩子一起种下了蚕豆、小树,并为它们举行了种植仪式。冬去春来,南方温润的气候,蚕豆早已破土出芽。每天户外活动后,孩子们都会看看蚕豆的变化,为它们浇水除草,看着它们慢慢长大,然后用稚嫩的画笔记录它们的生长。老师争取着每次和家长分享的机会,向他们讲述孩子们和蚕豆一起成长的过程。然而在蚕豆即将结荚的时候,老师却被告知,由于幼儿园要迎接市里领导检查,室外环境要整体统一规划,“蚕豆们”被铲掉了。
幼儿园的教育不能伤了孩子内心对爱与付出的真实感受。好的教育需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正如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那么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都离不开媒介的作用,种植体验因为需要孩子行动与心灵长时间的付出,就成了走进孩子心灵,用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的优质媒介。正是在这样的种植体验中,孩子与这个世界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他们的内在世界也在种植、观察、交流、绘画中得到了表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它们的守护就是对孩子内心的爱与付出的守护。而当这一联系与表达失去了对象之后,孩子也就失去了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对象。
而如此这般拿走孩子真实的感受对象,要求孩子演绎“成人的美”的做法又有多少?
幼儿园的管理需要润泽教师的理想愿景。我们不缺少有理想的教师,但如果幼儿园的管理在追求统一规划忽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创造与心血,实际上也就忽略了教育中最珍贵的事物。这些点滴的心血可能是零散的、各异的,但它们在教育的海洋里是值得传承的,会不断发生碰撞,日积月累会带来教育的真正质变。没有一个良好的能够润泽教师理想愿景的环境,教师向往理想的教育的心也就会慢慢地枯萎,直至变成了“不动心也就不伤心,不用心也就不痛心”的匠人,自然也就再无法用自己的心灵来唤醒孩子的心灵。
幼儿园的管理要追求聚沙成塔,创新改良的教育之路。每个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所付出的点滴心血都凝结着他的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出来可能是各异的,但正因为是各异的,所以才有了教育的进步的可能——差异造就进步。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地改造与重组”,教育的进步也正是建立在教师各有差异的智慧的持续不断地改造与重组。如果学校的管理能够抛开“整体统一规划”的“成人的美”,善于发现种植背后所蕴含的孩子的成长价值,发现种植背后的家园共育,发现教师的智慧,善用管理,聚沙成塔,幼儿园的教育也就更能以回归幼儿的方式,踏实地走向幼教创新的改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