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院士学生忆恩师:师从徐光宪是一生的幸福

2015-04-29 18:30:20   来源:新华网   作者:魏梦佳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作为化学家,他的科研成果使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变成生产应用大国,所引发的“中国冲击”改写了国际稀土产业格局;作为教育家,他的教材哺育了中国几代化学工作者。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徐光宪。
 

  新华网北京4月29日电(记者魏梦佳)作为化学家,他的科研成果使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变成生产应用大国,所引发的“中国冲击”改写了国际稀土产业格局;作为教育家,他的教材哺育了中国几代化学工作者。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徐光宪。28日,95岁的徐老因病永远离开了他所牵挂的祖国和稀土事业。“中国稀土之父”留给世人的,是一颗跃动半生的赤子报国心。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1920年11月,徐光宪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殷实家庭。然而,由于兵连祸接,家道中落,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16岁时,为了早日工作养家,徐光宪考入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经过不懈努力,徐光宪终于考取了当时学费最便宜、还有奖学金的上海交通大学(交大)。徐光宪曾回忆抗战时期的大学生活——由于原校舍被占领,交大借法租界的震旦大学上课,学生都是走读。“虽然条件较差,但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一年后,徐光宪借钱自费到美国华盛顿大学读研究生,之后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量子化学,并获得校聘助教奖学金。仅两年零八个月,他就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徐光宪本可选择留校做讲师。当时正值中国抗美援朝,他和同样在美读博的妻子高小霞商量,毅然决定放弃在美任教的机会和妻子即将取得的博士学位,回国投身于新中国建设。

  1951年4月15日,徐光宪夫妇克服重重阻力,登上了归国邮轮。“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回国后,他到北大化学系执教,开始了艰辛却充满华彩的科学探索之路。

  “一辈子搞稀土,我喜欢”

  2009年1月9日,89岁的徐光宪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当时,这位大半生都奔波在科研前沿的稀土业界泰斗感慨道:“稀土紧紧连着我和我的祖国”“一辈子搞稀土,我喜欢……这是一种乐趣。”

  在漫长的科学实践中,徐光宪始终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因国家需要,他曾多次变更研究方向,均取得杰出成就。他轰动世界的事业巅峰,则与“稀土工业”密不可分。

  稀土被誉为“新材料之母”“工业维生素”,一直被各国列为重要的战略元素。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稀土资源国,但长期以来却只能依靠出口稀土精矿和混合稀土等初级产品赚取微利。

  为扭转我国稀土工业的落后状况,1972年,徐光宪转向稀土分离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近40年中,他带领科研团队潜心钻研,不畏挫折,最终创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并引导稀土分离技术的全面革新,将我国稀土萃取分离工艺提高至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大国”的飞跃。

  “串级萃取理论”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竞争中的地位,迫使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一些稀土分离厂减产或停产,因此改变了世界稀土产业和市场格局。这被国际稀土界惊呼为“中国冲击”。徐光宪也因此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为中国化学、化工界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谈到成功的“秘诀”,徐光宪认为,最重要是勤奋,同时也要注重创新,“我们做科研的有个信念……不跟外国人跑,要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师从徐先生是我一生的幸福”

  一头银发,金丝眼镜,略显清瘦的脸庞,和蔼可亲,有问必答……时至今日,学生们依旧能清晰地回忆起徐老的点点滴滴。“执著追求、勤奋耕耘”是他们给予恩师的评语。

  燕园执教数十载,徐光宪不仅为国家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生、硕士生和一大批稀土行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还创建了北大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撰写了很多重要教材。

  徐光宪“最感觉到幸福”的,是自己的“得意门生”:黎乐民院士、黄春辉院士、高松院士、严纯华院士……“他们都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大大超过了我。”徐老曾说。

  在学生们的记忆中,徐光宪常常将课堂延伸到办公室和家里,有时甚至一直讨论到深夜。即使年近九旬,他发表每篇文章,都坚持一字一句打字完成。

  黄春辉记得,即便年纪大了,徐老也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到了科研上,“他有时做实验走得很晚,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就来到实验室,一说话,我们常发现他又忘了戴假牙。”

  严纯华是中国第一个自己培养的研究稀土分离的博士。在徐光宪指导下,他发展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师从徐先生是我一生的幸福,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他都是我们的榜样。”

  徐光宪一生淡泊名利,助弱扶贫,关心青年学子的成长。他曾把编写《物质结构》一书的5000多元稿费全部捐给工会,用于补助困难教职工;非典停课期间,83岁的他两次致信北大学子,勉励学生加强自学,不要虚度光阴;2005年,他又用多年积蓄在北大设立了“霞光奖学金”,迄今已有数十名学习努力、家境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和奖励……

  因病住院后,徐光宪基本只能借助纸笔与人交流。学生们经常去看望他,“他看我们待的时间稍长,就不住地要我们赶紧回去,生怕因为他而耽误了我们的工作。”严纯华说。

  如今,一代大师远逝。燕园不语,霞光满天。徐先生生前的教诲言犹在耳:“年轻人要有时代幸福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未来需要年轻人负担起来。”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