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在2014—2015赛季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南区揭幕战中,河海大学队以8∶0战胜广西民族大学队。图为双方球员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李响摄
4月19日,2014—2015赛季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CUFL)超级组南区总决赛结束,东道主河海大学队在决赛中以2∶0击败同济大学队获得分区总决赛冠军。南区八强球队将与随后角逐出的北区总决赛八强在今年5月底进行全国十六强总决赛。
“前面都算是垫场的,主要就看决赛这场球。”决赛中为河海大学队攻进一球的前锋俞增频说。河海男足实力出众,曾在小组赛中制造出8∶0和7∶1这样的悬殊比分。队中有5名队员入选中国大学生足球队,将代表中国队参加今年7月在韩国光州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回到校园,学生运动员有了更多的选择
能够代表国家出战,这是俞增频此前未曾预料到的。俞增频出生于1991年,这个年龄段曾被认为是“被抛弃的一代”,原因是与奥运周期不匹配,不值得花时间培养。2009年,俞增频还是江苏舜天俱乐部二队球员,对职业足球心灰意冷的他决定走进大学校园,“当初就觉得应该进学校补补课,不然前途渺茫。”俞增频回忆说。
对大学足球队来说,像俞增频这样从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退下来的球员是生源之一,另外一个来源则是足球传统校;此外全国高中生足球比赛也是各大高校发掘苗子的平台。据河海大学体育系主任王建民介绍,河海大学在特招生政策上向足球项目倾斜,“尽量把国家一级运动员的配额用在足球上”。硬件、场地、设施自不待言,河海大学还给足球队配置优秀的教练团队,“体能、心理我们都有专项教练负责”。王建民说:“下一步我们还要找守门员教练。”
面对这样的“配置”,俞增频坦言自己在大学里球技有长进,而且练球更有效率,自我管理水平也提高了,“留在俱乐部的昔日队友有些放松了,现在水平不及我。”俞增频说。“他们既是学生,也是运动员。”河海大学足球队主教练汤波告诉记者:“我在他们第一堂训练课就这样告诉他们。”身份转变的背后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走进校园就开始接触社会,告别过去‘圈养’的培养模式了。”汤波说。
比赛、资金、师资,三大短板有望补齐
回顾CUFL超级组过去的4个赛季,北京理工大学队3次获得全国总决赛冠军,河海大学队在北理工队没参赛的情况下获得1次冠军。“北理工队因为参加中甲联赛,一年有100场比赛,而我们算上锻炼意义不大的比赛,一年也只有35场左右。”汤波说。北理工队和河海大学队已是大学足球队中的佼佼者。据汤波介绍,即便有些大学打进南区总决赛,一年下来参加的赛事也是屈指可数,“有的只打一场就参加分区总决赛了”。
比赛数量不足,说明原有校园竞赛体系并不完善。中国大体协校园工作部副主任贺鸣介绍说,目前校足办的主要工作是规范完善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完善竞赛体系需要资金做保证,目前相关条件已经明显改善。
一说到校园足球,师资总是绕不开的问题,而补齐这块短板也无法一蹴而就。江苏省大体协主席庄惠华建议,现在应该有意识地加大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足球课程的比重,“中小学的足球教育重在培养兴趣,对老师的专业性要求不高。但这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出效果”。
校园足球氛围渐浓,市场关注度正在提升
国家作出大力推广校园足球的部署,俞增频最深切的感受是学校里关注足球的人多了,“我感觉他们练球比我还积极。”俞增频说的是河海大学另外一支足球队——他们由从没接受过足球专业训练的学生组成,参加CUFL校园组的比赛,这项分组从2012—2013赛季开始设置。现在读研一的俞增频打算毕业后当一名大学体育老师,“现在可以提前实习一下。”他说。
除了校园组,CUFL本赛季又增设了“高职组”,“其实高职高专院校在高校中比重很大。”庄惠华说:“这样赛事基本就把整个高校覆盖到了。”接二连三的举措扩大了校园足球的辐射面,不仅如此,“对下而言,中小学的足球苗子向上也有了全方位的输送渠道。”庄惠华说,“以前有的孩子到了高职高专院校就没球踢了。”
对于校园足球的升温,优势传媒策划总监陈乐贤有另一个视角:3年前,优势传媒成为CUFL官方独家运营商,“坦白说,那时候已经没什么好的赛事资源留给我们了。”陈乐贤说。从这个赛季开始,陈乐贤和优势传媒觉得自己捡到“漏儿”了,赞助商名单中新增了青岛啤酒、雷曼光电——这两家分别还是CBA(中国男篮职业联赛)和中超联赛的赞助商,在转播方面也有更多的新媒体加盟。冠名赞助商合约将在这个赛季到期,“续约价钱肯定要涨了!”陈乐贤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