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21日电(记者 贺迎春)昨天在北京发布的2015年教育蓝皮书援引相关调查指出,我国高中“国际班”遍地开花,各地约300多所学校开设了各类“国际班”,引入的国际课程达20多种,由于面临着保障公平、课程管理、规范收费等方面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其规范管理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这份教育蓝皮书全称为《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由知名教育学者杨东平主编,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蓝皮书指出,近年我国高中“国际班”涌现,一方面满足了部分学生出国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国际课程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相关调查显示,不止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南京、郑州等二三线城市高中“国际班”发展速度也相当迅速;在中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如贵阳、乌鲁木齐、银川等地,也开始设立高中“国际班”项目。
蓝皮书指出,当前高中“国际班”面临着保障公平、课程管理、规范收费等方面的挑战,为此,进一步加强其规范管理成为一项紧迫任务。首先,公办高中“国际班”的办学主体需要进一步明确。公办高中与其他社会机构合作的方式目前在各地比较普遍,但在家长心目中,高中学校才是“国际班”真正的办学主体。因此,一些高中“国际班”实际运行中由社会机构直接向学生家长收取费用的做法明显欠妥;学校采取这种做法实际是想要规避违规收费的风险,但仍不免有乱收费之嫌。
该蓝皮书指出,公办高中“国际班”的课程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办高中引进国际课程,既要满足部分学生出国留学的需求,更要满足高中课程改革的需求,不论选择何种课程模式,都要防范将高中“国际班”简单办成“出国留学预备班”;要使高中“国际班”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学分互认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序。
蓝皮书还指出,公办高中“国际班”的收费需要进一步规范。从今后的发展走向看,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公办高中“国际班”,可以在逐步规范的基础上,向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方式转型;大部分公办高中“国际班”,随着办学定位的变化,收费将予以严格限定,公办高中“国际班”将不再额外向学生收取费用。最后,公办高中“国际班”的自律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