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漏开公共课 如此疏漏不可谅
漏开公共课 如此疏漏不可谅
往严重了说,学生固然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但这样的证书又有什么质量可言?如此的办学态度和做法又何以取信于社会?
■别敦荣
据媒体报道,某高校60多名大四学生无法毕业,原因是学校漏开了大一应当修读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为了弥补这一“失误”,学校安排学生用两天时间补完一学期的课,但仍有部分学生因为在外实习,无法参加学校安排的补课。对于这件事,学校的解释是:扩招太快,难免有纰漏。有人认为,学校固然有失误,但进行了补救,大多数学生能顺利毕业,不必过于追究。而且,学校的解释也有道理。笔者以为,这样的“失误”反映了学校教学与管理控制失灵,教学评估与质量保障失效,根本原因在于质量意识淡薄,视教学工作如儿戏。
教学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生命线。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高校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过程控制,完善教学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如今看来,确有高校没有切实贯彻执行,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流于形式。否则,就不会出现漏开公共基础课的低级失误。只要相关院系和学校教务处工作人员在开课、排课时认真核对,在学期末或学年末严格复查,漏开课程的问题很容易避免。即使发生也可以及时发现并补救,断不至于拖到临近学生毕业才发现而仓促应对。
以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说起来简单,但到了教学实际,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于细微处见精神,抓住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不留死角,不出纰漏,靠严格细致保证质量,牢牢守住人才培养质量的底线。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必须尊重并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学。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结构一般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几类构成。课程的构成方式反映了从一般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在于为学生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准备,因此必须在学生开始修读专业课之前开设。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如果漏开公共基础课,可能给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这种影响远不是毕业要求中少了几个学分那么简单。学校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尽管为学生拿满毕业所要求的学分提供了便利,使大部分学生按时顺利毕业,但却是很不严肃的。往严重了说,学生固然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但这样的证书又有什么质量可言?如此的办学态度和做法又何以取信于社会?这是对人才培养方案权威性的亵渎,是对师生教学过程与行为的轻视,是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藐视。出现这样的问题,高校应小心应对,补救措施应严肃,而不是敷衍学生、糊弄社会,装装样子、走走过场而已。
而且,扩招也不能成为高校突破质量底线的借口。扩招中有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有些“失误”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因为它所造成的后果是难以弥补的。扩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应当成为高校探索高效率、高水平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的动力源。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虽然达到了37.5%,但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仍属比较低的,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对高校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强化质量意识,视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尊重规律、敬畏规律,向教学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很大程度上,守住了教学质量的底线,也就保证了高校的育人质量。 (作者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