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北京面向全国招聘两名聘任制公务员的报名时间截止,这已是北京第三次启动聘任制公务员招聘。从2007年深圳试水公务员聘任制以来,全国多个省份先后加入试点行列,作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各地的公务员聘任制改革试点,引起舆论强烈关注。诸如“30万年薪”“深圳聘任制公务员3年无一淘汰”“变相铁饭碗”等声音,也时常见诸报端。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来分析一下聘任制公务员到底有何诱惑?
传统观念中,进入公务员体系意味着稳定的身份,以及较为优厚的福利供给。公务员群体中存在的懒政、怠政现象一致备受诟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合理的公务员退出机制,这曾经引发过“死在体制内”的感叹。而聘任制度设计的初衷,正在于打破僵化的公务员进入与退出机制,改变人才无法吐故纳新、政府部门工作作风改进难等问题。人才选拔中市场机制的引入,能够很大程度改变原来存在的一些人浮于事、不负责任、公权滥用等现象,有助于实现政府自我管理思维与管理方式的革新。
实行聘任制的目的,一是满足机关吸收一些专门技术人才,尤其高级人才技术的需要。另外就是降低人才的成本。如果花大成本公开招考没有必要,因为是辅助性的。还有就是聘任制作为一种手段,扩大了机关用人的渠道,也可以给机关带来一些活力。
地方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早有先例。但北京市“海选”聘任制公务员,引发舆论关切,离不开两个看点——“无编制”“高薪酬”。而它指向的公务员选任机制“转轨”,也承接着公众对打破“铁饭碗”的期待。
在“考碗族”盛行的语境中,这“饭碗”是铁的,还是磁的,对公众的观念导向判若天壤。“公考热”高烧不退,就跟“铁饭碗”的诱惑有关。
也因如此,不少人担心这会加剧“寻租性努力”,造成人才配置的失衡。而聘任制,无疑是可行的纠偏路径:以弹性的合同管理取代刚性的身份保障,以绩效评估为支点,建立起“能进能出”的灵活机制。在“能者上”的淘汰规则下,这也能提升行政效率。以聘任制为杠杆,撬动低流动的任用机制,或能消融阶层固化,促进社会公平。
当然,在推行聘任制时,须规避“干扰波”。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聘任公务员,也少不了资格审查、考试测评等环节,它须依附于程式化的制度架构上。在此过程中,它能否杜绝徇私舞弊乱象,亟待拷问。
再者,就现实看来,许多聘任公务员的试点中,“重任轻聘”态势很是突出。它重视人才任用,却动辄疏忽了对应的考核与评价,很少有人因不堪大任而退出。唯有健全退出制,方可补全聘任制的“缺角”。
聘任公务员,“高薪”之下,还须以“高效”托底。但愿它在细节设计上,能更趋完善,也于循序渐进中,成制度进步的一个注脚。
来源:中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