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小小挫折何以击垮一个个年轻生命

2015-04-16 09:16: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原标题:小小挫折何以击垮一个个年轻生命  因为缺乏挫折造成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值得各方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把握机会,让抗挫折教育成为狙击学生心理危机的利器。学校、家庭和社会大众应当共同把握机会,让抗挫折教育成为狙击学生心理危机的利器。
 原标题:小小挫折何以击垮一个个年轻生命

  因为缺乏挫折造成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值得各方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把握机会,让抗挫折教育成为狙击学生心理危机的利器。

  ■王钟的

  近来,高校学生轻生的消息屡屡爆出,令人惋惜痛心。4月13日,中国传媒大学一名刚通过研究生复试的女生跳楼身亡;早些时候的3月9日,位于杭州的中国计量学院校园内发生一起坠楼事件,不幸中的万幸是,这位从四楼跳下的男生没有生命危险。

  过去,曾有毕业季就是“高危季”的说法,大意是毕业生没有找到满意工作,没能顺利升学,或者面临毕业即分手的结局,所以心情郁结,甚至可能做出放弃自己生命的决绝举动。然而,现在在校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复杂,“高危季”的所谓“规律”早就失灵,低年级学生也可能会作出跳楼举动。可是,这些年轻人本应高兴地度过大学生活,他们都还在象牙塔的庇护之下,至少还没有直接承受来自社会的更大压力。

  防止类似跳楼事件发生,仅靠生硬、被动的策略,事实上证明已经不适用了。比如说很多学校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把希望寄托于物理方式——把宿舍阳台用防盗窗封起来,把教学楼、宿舍楼天台出入口关闭。其实,封得了窗户,封不了人心。作为有行动能力的成年人,只要心里产生了跳楼的念头,付诸实施一般不受这些手段阻碍。而从心理层面来看,学校往往只有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且是暴露得很严重的时候才可能察觉、疏解。在人员庞大、环境相对自由的校园里,有的学生出现问题,身边同学、家人都没有什么感觉。

  心理问题的变化与过往的经验,无疑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日益复杂的跳楼动机,已经很难让人从个案角度防范、消解,更不可能用外在的技术手段来应对潜在的跳楼事件。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自杀,归根结底都是大学生遇到了自己觉得难以应付的挫折。在人生道路上,碰到或大或小的挫折在所难免,何况一些跳楼事件后经查明的挫折,在平常人眼中可能还不是什么跨不过去的坎儿。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疏解,提高学生群体的抗挫折能力。

  如果把跳楼视为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那么抗挫折教育就是一种心理上的锻炼。就像人的身体健康一样,面对防不胜防的心理健康问题,一项有效的措施就是教育人正确地应对挫折,提高遇到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尤其对当下199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长环境大多一帆风顺,没有经受过多少物质上的困难。大学是他们从被抚养到独立生存的转折点,遇到挫折不知道怎么克服是他们的常态,也是他们的课题。

  实际上,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早就把抗挫折列为重要部分,未来需要做的只是增量进步,让心理健康课程普及面更广。但是,仅凭学校教育纾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远远不够。如果只把心理健康当成一堂课来看,抗挫折只会成为一种知识、一套理论,学得再好,也不一定会被学生用到生活中。只有学生、家庭和全社会共同营造一种抗挫折教育的氛围,才有可能让抗挫折成为一种能力和素养。当发生学生跳楼事件后,片面把责任指向校方、家庭乃至第三方,都是不公允和不科学的。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马斯洛也从心理治疗的临床经验出发,提出自我实现的需要受到压抑是挫折感产生的根源。这些理论为抗挫折教育指明了方向。对家庭来说,有必要教育子女从小养成合理的自我实现预期,既不能过度满足子女的一切愿望,以至于使其独立生存后不适应社会环境,也不能从小打压子女的需求,导致其丧失自我实现的信心。

  无论是实习、从事志愿活动等社会实践,还是在生活中接触社会,不可否认大学生已经是大半个社会人了。社会是制造挫折的,社会也应该包容和理解挫折。对社会大众来说,在接触大学生时,对他们最好的抗挫折教育是示范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态度。一句脍炙人口的商业名言说得好:“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在社会提供的抗挫折教育中,身教往往大于言传。

  类似跳楼这样的学生自杀现象,属于心理危机的极端表现。更多学生时代暴露的心理问题,可能起于毫末,也未必会走向极端,不过无论大小轻重,因为缺乏挫折造成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都值得各方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大众应当共同把握机会,让抗挫折教育成为狙击学生心理危机的利器。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