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信息技术 让乡村教育“跑”起来
信息技术 让乡村教育“跑”起来
——安徽省马鞍山市大力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纪实
马鞍山市农村小学学生正在参加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资料照片)
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三尺讲坛,是人们对教师的传统印象。然而,这种占据了我国传统教学领域的“三件道具”,如今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已被颠覆。
■实习生 方梦宇 本报记者 俞路石
打开电脑或手机,轻点键盘,方寸之间,“霞”蔚“云”蒸的“空间校园”尽收眼底。“现在,教学、教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我们的‘数字化校园’都能做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善厚中学校长裴学华自豪地说,“而且我们的数字化校园是‘傻瓜式’的,只会简单计算机操作的人也能应用自如。”
近年来,马鞍山市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为重点,运用信息化手段,减小区域间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的水平差距,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新的支点。
强投入,政府搭台教育唱戏
根据国家和安徽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自2013年4月起,马鞍山市就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出台了《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及其实施方案和配套细则,将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确定为信息化建设推进年、提升年和达标年。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公管局及各县区政府为成员的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
明确了政府的主导地位,投入资金便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自2013年起,马鞍山市就明确规定连续三年每年筹资约7000万元专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马鞍山市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市场运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的是马鞍山教育信息化硬件条件的稳步提升。去年一年,马鞍山市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为教师配备办公电脑5000余台,建设网络计算机教室70余间,中小学“班班通”700多套,录播教室40间。
今年是马鞍山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教育信息化工程被再度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确保到年底基本实现中小学校园网普及率达95%,中小学“班班通”普及率达95%。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覆盖100%的学校,95%的学科教师具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对此,含山县昭关中心学校大严教学点数学教师兼信息技术教师黄同玉颇有感触,教学点的几台电脑还是十多年前配的,多数只能凑合着用,想换又没钱。自从去年教育部门为大严教学点送来5台电脑之后,学生们终于有了实际操作的机会,信息技术教学终于告别了纸上谈兵,老师们的教学也更方便了。
强培训,多层次展开演练
建设资金是教育信息化的保障,师资水平则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农村教师信息化应用意识淡薄、水平较低、积极性不高、骨干队伍不强等是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最大的阻力。马鞍山市以应用为导向,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训,从意识入手,着力态度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
2015年初,在“班班通”设备进入含山县环峰三小后的第二周,参加完应用培训的严德年老师有感而发:“近几年,办公电脑摆到了每位教师的桌上,作为一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原以为自己将伴随传统模式一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参加完培训之后,才知道信息化对教学的影响如此之大,现在每天的教学,我都以参与者的身份走进课堂,和学生们一起成长的感觉真是好。”
将线上与线下培训相结合。马鞍山市依托上海方略公司的技术和师资支持,在三县及博望区搭建远程培训教室开展应用能力培训,并组织开展访学、集中学习等形式,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有机结合,先后完成数千名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应用为导向的培训,让广大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提升。近两年,该市已有100余人次在国家、省级信息技术比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人次,省级一等奖20余人次,获奖人数、等次等位居全省前列。
强应用,多举措跟进督查
教育信息化不仅应只体现在完备的硬件设施上,更应体现在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实践操作中。早在2013年5月,市教育局就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马鞍山市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教师每年参加信息化能力培训不少于12学时”,“培训考试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设备的更新,更要求我们所有的老师参与进来,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在马鞍山市二十二中“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探索”为主题的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现场,化学教师顾巍说,作为全市第一批电子书包试点建设学校,设备到校后,学校就开会研究,决定在高一年级推出四个“翻转课堂”实验班,组织实验班授课教师和全体中青年教师参加到微课程制作、翻转课堂学习中。
制度保障正在让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和深入,而信息化也正以润物无声的态势优化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