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岁前培养孩子自控力 别让宝宝变“熊孩子”
爱在公共场所捣蛋不听大人劝阻?非常任性、老是乱发脾气?当孩子无法自控的时候,就很容易成为让人心烦的“熊孩子”。亲子教育专家、复旦大学博士付小平在他的新书里《培养儿童自控力——让孩子管好自己》说,3岁前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关键时刻,从1岁多开始,父母就需要关注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自控力的培养。
“自我控制能力是儿童的一项重要能力,缺乏自控力,不仅会导致儿童早期的许多问题,比如,攻击行为、注意力缺陷等,还是诱发暴力、酗酒、青少年怀孕等社会问题的根源。”
1岁以内也需要“规则”
大人的口头语言对1岁以内的宝宝来说犹如“鸡同鸭讲”,尤其是位于哺乳期的宝宝需要父母的爱、敏感的回应、积极的关注等。但是,对宝宝的需求满足不是无止境的,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训练,让他学会合理放弃自己的欲望。
付小平建议,自控力训练可以从“规律喂奶”开始,因为,“规则”的养成可以刺激大脑中一直大脑边缘系冲动欲的“眼窝前额皮质”发育,这也是自我抑制力的中枢。“规律喂奶就是,不要‘哭了就喂、要了就给’,而是协助宝宝逐渐养成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但是,家长也不要为了让孩子学放弃和养成规则,而一味刻板地进行严酷训练。规律喂奶的重点不在喂奶的间隔时间长短,而是根据自己宝宝的特点,尽可能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喂奶。”
对于1岁以内宝宝,大人的身体语言是最好的交流工具。和许多宝宝一样,付小平的儿子小雨很爱抓拉大人的眼镜,并摔在地上。于是,每次小雨要抓眼镜时,付小平都会开始不停摇头,并避开他的双手。“最开始这招并不管用,只能暂时避开他,但是10多天后,小雨突然能够理解身体语言,只要一摇头就不再抓眼镜了。此后,抓脸或捏人我都采用了相同的‘沟通’方法,大多时候都有了明显效果。”
充足睡眠是“能量场”
自控力萌芽要到两岁左右才萌生。有研究表明,一个两岁的孩子在被允许触摸某件物品之前,能够单独等待四分钟左右。从这个时候起,孩子就能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责任感。在大多数孩子中,自我管理的全面发展至少要到三岁时才开始。
付小平说,充足睡眠是自控力的“能量场”。“长期睡眠不足会让人更容易感到压力、萌生欲望、受到诱惑,还会让人很难控制情绪、集中注意力。”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学习压力相对不是太大,家长需要尽可能保证他们的睡眠时间在每天10小时以上,让他们的生理能量始终保持富余。
此外,当孩子可以听懂家长的指令后,父母首先要灌输他一些基本的规则,告诉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包括遵守交通灯、不能在公共场所、马路乱跑等。其次,父母要有意识地对他说“不”。比如,出门购物前要事先和宝宝约定好“一次只能买一样玩具或零食”,如果孩子希望“鱼和熊掌兼得”,那么可以告诉他需要等到下一次;对于宝宝展现出来的“恶魔”表现,该呵斥时要呵斥。
专注力是自控力的关键
在能够控制行为前,孩子需要能够管理或者控制注意力。“专注力大都是在玩耍、游戏、运动、户外活动等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中培养起来的。”付小平说,专注力其实就是自控力的“试金石”,除了拼图、找不同等游戏外,还有许多有助于培养抗干扰能力的游戏,比如——
■ 木头人游戏 大人和孩子齐声说:“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讲话不许动,还有一个不许笑!”不管什么姿势,都要保持不动,静止几秒钟。
■ 被窝游戏 周末的清晨,不妨和孩子躺在被窝里玩游戏。跟孩子一起商量一个口令。说口令之前,在被窝里扭来扭去、钻钻爬爬,怎么动都可以,但是随着口令,就不能动了,静静地互相看着,谁先笑、谁先动就输了。
■ 纸箱游戏 准备一个稍大的纸箱,两边挖出可以把手伸进去的圆孔,里面放一些不同质地的东西,让孩子伸手去摸,猜猜是什么东西。也可以多挖几个圆孔,大人的手也伸进去,互相摸摸,猜猜是谁的手。(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