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内功”强大的扫地僧
最近,在朋友圈里流行一种“心灵鸡汤”,告诉孩子何为贵族精神。阅之感觉这种有精神无内涵的“鸡汤”根本不足以指导人生。春节的前一个月,我加入到《李小文院士文选》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中来,才真正领略到何谓“贵族精神”。
这本书名为《大家博友》,一语双关,既说出了小文院士是我们大家的朋友,又说出了小文院士是一位爱在网上写博客“灌水”的大师级人物。坦白讲,一个人既能被公认为“大师”,又能被称“朋友”在大伙儿心中混出个好人缘儿,这本身在传统意义上已构成矛盾了。想想看,周围的哪个朋友,若已荣升了CEO(首席执行官)、高官或者院士什么的,当他们再与人交往时,即便如何平易近人,可与其对话者却早已产生了身份上的距离感和不真实,或客气、或拘谨、或伪装、或逢迎……可小文院士,能同时享有“大师”和“朋友”这两个称号,该是如何真实。
我怀着这样的疑问,通读、编校了《大家博友》这本书,油然而生的敬意伴随对人生的深度思考,这两种感觉如火车错车般,双轨前行却互不干扰。敬意,很简单,通过早在“布鞋院士”、“扫地僧”当初被媒体大肆宣传后,就早已有之;但深度思考,却何其艰难,难的是我发现自己居然能通过他人之口而非亲身经历去了解小文院士后,还能崇拜依旧。那么小文院士这个人,不仅活着时感染他人,即便仙逝依然能够震撼青年人的心灵,这是多么值得品味和借鉴的人生,这不就是真正的“贵族精神”吗?
活跃在社会上的80后、90后,甚至是00后,在花花世界中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可能早已背离了传统,他们眼里的贵族又是什么样的?按鸡汤中所说,贵族精神之一表现为“善良”。想想也是,钱足了、权高了、学生多了,人反而会活得很紧张,因为人怕失去。而人生路本就不是坦途,想要走得四平八稳,要么花尽很多心思,要么做到无欲则刚。而我相信苦心经营的必然脆弱,而无欲望却仍被人需要的,必然牢固。“被人需要”这四个字,构筑了善良的含义之一。比如小文院士,认识他的朋友和学生,都用淡泊名利来形容他,可这个词我总觉得欠点火候,唯有“善良”这种非常简单却内涵丰富的词,能够用在小文院士身上——与人为善,广结良缘。小文院士,在善字上做到了人之极致。有些人能用“善”字形容,而被施恩的人有种“俯视”的不平等感觉。而小文院士不是高高在上地俯视所有需要被帮助的人,而是一种平等的善意。小文院士本不那么富裕,可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哪怕一个短信、一篇博文被他细心发现,都会当成自己的事情,慷慨解囊。他帮助的人那么多,他的善举自然构筑起他坚固的良缘和口碑。从他做事的大度,我深刻体会到了“善”之根本——不必斤斤计较,无需你欠我还,更不必想着我能得到什么。带着感恩,带着为别人多做一点事情的心去做事,你会发现精神之“贵族”。
按鸡汤所说的,贵族精神还表现在“自尊”、“风度”和“独立的人格”。我的确通过李小文院士再次思考了自尊的含义。比如“扫地僧”一事曝光后,小文院士低调应对,他对自己的尊重和他内心的强大,并不是基于外来尊重和认可。即便他一夜成名,大家都夸他,可他从不面对媒体,只是跟自己的夫人默默地说,“如果我是扫地僧的话,那扫地僧成千上万……”正如古人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意时,不忘初心,失意时,不自暴自弃,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至于“风度”,商人的风度表现在气魄,官员的风度表现在沉稳,学者的风度表现在儒雅。可是小文院士,一双光脚踩着布鞋,眯缝着双眼撇嘴微笑,一开口是浓重的川音,这又是什么样的风度?智慧加质朴,算不算一种小文院士独有的学者风度?还有人说小文院士具有一种江湖气,他自称桃花岛岛主黄老邪,又被形容像笑傲江湖的令狐冲。那么,洒脱自由、豪杰义气、超群盖世又算不算小文院士独有的学者风度?
“独立的人格”,这点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青年人在当代浮躁的社会大气候下,特别容易迷失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有些人,当初有一颗公益的心,想着要赚更多的钱孝敬父母,养家糊口,救济穷人,可钱赚着赚着就违法了;有些人,当初拼命地考公务员,因为他想着为人民服务,想着当国家之栋梁,可当着当着就落马了;还有些人,从小爱学习,搞研究,想着做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可学着学着就学术腐败了……茫茫人海中,不骄不躁、把握分寸,尤其贵在不受他人思想之左右,记住自己当初为什么而做,就会感知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自由,就会拥有独立的人格。小文老师不就是这样的一位好老师吗?
我敬仰小文院士,不是因为他的身份,而是因为他的做人,他将真正贵族应该具备的非钱、权、利所能达到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他的事迹,我深刻理解了贵族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