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3月3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李平 杨洪涛)三月的细雨,清濛微寒。走进海拔1700多米的贵州省纳雍县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夹岩村,一座两层楼8间教室的小学,座落在群山环绕、白雾霭霭的山坳一角。课休时间,三三两两的学生在屋檐下、教室里,嬉笑追跑。童真的欢乐声从教室飘向操场,在高低起伏萦绕山谷。
2012年2月1日,一位年仅21岁的贵州民族大学女生杨艾菁,在微博上写下“想用一对戒指为贵州山区的孩子换一栋教学楼”的梦想。此微博在众多网友的爱心接力下,短短23天,她的一对价值200元的银戒指,变成了30万元的教学楼建设款。
这座汇聚众多爱心与梦想的小学,最终取名为“梦想小学”,并于当年8月底在国家级贫困县纳雍县昆寨乡建成。“戒指换学校”事件,也成当年网络深度影响中国的事件。
看到记者照相,活泼好动的学生们或躲或跑,胆大的直接在镜头前做鬼脸。今年10岁的王荣贵一边小手搭在同学肩旁上,一边走到记者跟前。
“你知道这所学校是谁建的吗?”记者问。
“我知道,是一位贵阳的‘杨爱心’姐姐和其他好心人一起捐建的。”王荣贵说,学校老师上课时都会时不时提到‘梦想小学’的故事,他们还会唱“感谢杨姐姐”的歌曲。
“梦想小学”校长叶成国说,包括学前班,现在学校有一至五年级163名学生。学校修建之前,夹岩村80%的学生每天要六点钟起床,打着火把或手电筒,沿着不到半米宽的“山羊路”走一个半小时,到山另一边的治沟小学读书。如今,大多数学生走路到学校只要20分钟。
“现在,仍有不少爱心人士的捐助汇聚到学校。”叶成国说,3月份开学前,一家杭州的企业给学校捐赠了720双袜子,每个学生都领到了四五双。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他们一度有意降低“梦想小学”的媒体关注度,但很多爱心人士还是惦记着这所学校,常常“人未到礼却到”。
记者采访时,纳雍县本土公益组织“爱心纳雍”的两名工作人员,正在“梦想小学”三年级学生小韦(化名)家里进行入户调查。记者从没有玻璃、只用一块花布遮挡的窗户里看到,除了一张床,小韦家几乎没有他物。
“我现在和8岁的弟弟跟着爷爷住,爸爸五年前去世了,妈妈在外面打工。”性格腼腆的小韦同学对两名工作人员说。
“像小韦这样的单亲学生,‘梦想小学’有20多个。我们今天入户调查,是为下一步的帮扶做数据统计和情况核实工作。”“爱心纳雍”公益联合会理事长李军说,北京一位网名为“湛色的海”的网友,准备对纳雍4名困难儿童进行‘一对一’资助,像小韦这样的单亲学生有望纳入资助范畴。
“刚来‘梦想小学’的时候,发现这一点都不‘梦想’。”27岁的支教老师吴晗说,学校刚落成时,他走了六七公里路的泥泞路进来,满身都是泥浆水。“衣服洗了两遍还没洗干净。”然而,学生渴求知识的眼神与“老师你会不会走?”的话语,让他决定继续留下来支教。
山里山外的爱心,如涓涓溪流般汇聚到“梦想小学”。学生们也用勤奋刻苦,回馈着爱心。“在整个片区学年度统考中,(梦想小学)在统考的13门科目中,每科都第一。”叶成国说。
离开“梦想小学”时,淅淅沥沥的春雨,更稠密,也更多情。这座学校操场坑洼不平,师资力量不足,至今没有校园广播,升旗只能靠齐声唱国歌。就是在这里,学生们开心的笑声在山坳间久久回荡,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梦想也在山坳间倔强生长。
更让人欣慰的是,由爱心汇聚成的“梦想之花”正在盛开。
“梦想小学”12岁的张琴同学告诉记者,她的梦想就是上大学,然后像这里的老师一样,回到山坳里当老师,让更多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大山,走出与父辈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