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扶持村小要理性、细致和全面
3月19日,《中国教育报》登载了“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学校现状”调查——《生源锐减,农村学校何去何从》,笔者读后心潮起伏。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村落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已成无法阻挡之势,空心村频频见诸报端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尽管如此,作为政府和教育人依然应关注村小、扶持村小,因为这是对留守儿童群体最好的关爱。
扶持村小,首先要理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小人来人往,而今的确变得人烟稀少了,因为孩子进城入镇读书或随父母到外地上学逐渐成为常态。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尽职尽责,确保常住人口和返乡务工人员的子女就近入学,就要实地察访村组适龄儿童有无入学、在哪入学;对村小的撤、留绝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扶持村小,其次要够细。村小是一个村子的文化命脉、集体资产。无论有多少在读的孩子,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应加以过细保护。破损漏雨的要加以维修,遭到侵占的要驱逐和管理,不能让见钱眼开的人拍卖出租。同时,在统计行政村的新出生人口时要过细,基层教育系统和乡村医生联手行动,做好当地落户婴儿与即将入学孩子的档案登记、前期规划和准备工作。多方征询群众意见并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使村里的适龄少儿到时有学上、有人教。
扶持村小,最后要全面。实实在在地讲,远离乡镇的村小,生源的确不多。教育部门要有统筹考虑,可以把幼儿和小学放在一起,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村小的教育资源,又能保证教育的衔接,还能做到两类教学人员的调剂与互补。当然,教育部门的管理也大大方便,学生的安全接送更是有了保障。
扶持村小的全面彻底,还体现在对那里从教人员的工资待遇、住房条件、后勤设施、娱乐生活等方面都从长计议,全盘考虑,使他们留得下、教得久、不想走,在农村扎下根去,成为村小的中坚力量。教育部门也应思考培养适应幼儿和小学的跨科型教师,使乡村教育越来越好地服务于村民的实际需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