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语文教学如何转向“关键素养”
语文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最热闹、最活跃的领域。其间,经历了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其后,聚焦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当前,研究的目光开始投向“关键素养”。笔者认为,语文教改依然要从课堂入手,要让课堂干脆利落地指向关键素养。如何改课堂?我认为,有四个切入点:
改教学目标,为“关键素养”而定。通过调研发现,教师的常规备课,明显存在重流程设计而轻目标的倾向。客观而言,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教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提炼都有差异,对教学目标指向也都可能出现偏差。目标出现“偏差”或许很正常,但是一定要构建一套检验目标“偏差度”的“标准”。目标的“偏差度”只能在“规定值”内起伏。这个“规定值”就是语文“关键素养”。
何谓语文“关键素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指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简言之就是“核心语文能力”。综合借鉴活跃在一线名师的教学主张,语文关键素养致少包含五种关键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规范书写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因此,审视、调整教学目标应该是“改课堂”的起点。为便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我们引导教师建立“助学导教系统”,即借助“课程标准、单元导读、课后习题”等提示,准确领会编者意图,进而定位出“语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改教学问题,为“关键素养”而问。教学需要用问题切入学习内容,以问题推动教学流程。问题设置巧妙了,教学就事半功倍。可以说,教学设计的功力主要体现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提问。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接指向“关键素养”。
我们引导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问题:问题是否指向“关键素养”、问题是否具有思考价值、问题数量是否适中等。重点审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以及朗读训练导问、研读追问”等多种问题。对偏离目标的问题要删,喋喋不休的满堂问要减,“清可见底”的肤浅提问要换。总之,问题少而精了,课堂就腾出时间来了,学生投入到读书、感悟、写字等语言实践活动就有时间保障了。
改教学板块,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我们发现,多数教师有一个共同的教学习惯:教学流程跟着文本内容走。通俗地说,就是从开头教到结尾,教学流程就像文本的写作提纲,这种教学思路,教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为什么?与阅读文本的自然状态高度对应。但是,这种教学存在一个明显缺陷,教着教着,一不小心就陷入内容理解的误区。
为了控制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我们积极向教师推荐薛发根老师的“板块”教学:一堂课由几个板块串联而成,一个板块只安排一个教学内容,要求一堂课的教学板块尽可能清晰,每个板块的教学活动要与教学目标聚合到一个焦点上。改教学板块就是训练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甄别能力,把看似有用、实则无大用的内容毫不迟疑地丢弃。
改身份角色,为“关键素养”而导。语文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是使语文教学回归常识的基本策略之一。要由单一的文化传递者的角色,转换成四种角色。质疑解惑的启发者:设置的问题要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难点要在老师点拨下被学生一一吸收化解。品读感悟的引导者:教学要指向“语用”,就必须关注和重视文本的独特语言形式,包括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各种表达方式和结构特征等。语言发展的点评者:课堂上的精彩不是教师的口吐莲花,而是学生的深刻领悟、智慧表达,教师的点评应让学生茅塞顿开。语文素养的示范者:我们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一笔好字、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教师的素养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佳资源、最好模本。(作者单位:湖南省临澧县第四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