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杨辛:泰山铸骨莲洗心
阳光洒在裂缝微张的水泥地上,墙上的壁纸被20余年的时光洗白,屋顶上的白灰已鼓起、脱落。
这是美学家、书法家、北京大学教授杨辛的书房,房间南北两侧摆放着两个柜子。柜子底部的黄漆已掉落,露出发灰的木头。柜子上摆了一盆水仙,花开得正旺,清香袭人。
杨辛这套70平方米的房子,被书占了大部分空间,家具简单破旧,最贵的电器是一台4000多元的电脑。这个看似吝啬的学者,却接连为公益“败家”。
2010年12月,杨辛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美伴人生——杨辛书法展”,展出了他创作的百余件跟泰山相关的书法精品,并将这些作品捐给了北大。2013年,杨辛又将珍藏的136件荷花艺术品捐给北大,包括书法、绘画、雕刻作品等。这些泰山、荷花艺术品不仅价值高,更是杨辛一生的挚爱。
自1979年至今,杨辛共登泰山44次。在杨辛看来,登泰山强健了他的身体,使他悟得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泰山精神;荷花以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净化了他的心灵,引导他乐于奉献。
“捐这些艺术品主要是为了向北大报恩。”杨辛用手比划着说,北大是他的成长摇篮,他受益于汤用彤、朱光潜等北大知名学者的培养。
杨辛50多年潜心研究美学的感悟,让他决心将这些泰山、荷花艺术品捐给北大,让更多青年学生通过欣赏这些艺术品,达到“品艺术而赞美,登泰山而悟生,赏荷花而好洁”的育人效果,以美引真、以美导善。
北大将杨辛捐的荷花艺术品建成了校内首个以荷花为主题的艺术类展馆,2014年,又将展馆建成学校首个立德树人教育基地。
“这远比留给子孙的作用大,我更没想过拿它们来换钱享乐,这是因为我的成长经历,让我愿做物质的平民、精神的富翁。”杨辛回忆说,他10岁丧父,12岁丧母,此后他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白天在茶馆卖茶,晚上就睡在茶馆。
后来,杨辛加入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抗击日军,1945年,随军步行1000公里返回云南曲靖,随后,在汤用彤的帮助下,他入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后调入北大从事美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提及汤用彤,杨辛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为将汤用彤淡泊名利、提携后辈的仁者之风传递下去,2012年6月,杨辛出资100万元,在北大哲学系设立汤用彤奖学金、杨辛助学金,前者用于奖励哲学系学业突出的学生,后者用于帮助哲学系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这两项奖助金已颁发两届,每次杨辛都要与奖助金获得者座谈,希望这些青年学生能注重道德养成,努力回报社会。
为薪火相传汤用彤等恩师的大爱之德,鼓励青年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杨辛还在北大捐资100万元,设立了“杨辛荷花品德奖”,用于奖励品德高尚的学生楷模。
因其在捐资助学和哲学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突出贡献,2012年,杨辛被授予“第六届中国财富人物公益慈善终身成就奖”、“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
现年93岁的杨辛已不看重这些虚名,他书房里摆着自己改写的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
杨辛认为,人不应为进入晚年而伤感,因为人老之后,才能对天地人生有更深的感悟,才能逐渐超脱名利、自私所带来的烦恼。正因为如此,杨辛才会坚持不受北大分给他的一套100多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我现在的房子虽小,但够用,再说那套房子地处五道口,比较喧闹,影响创作”。
“多关心他人和社会,怀有一颗仁爱之心,追求真善美,能让人更长寿。”杨辛说,常有感恩之心,将之化为对集体、对他人的奉献精神,是晚年幸福的源泉。
2014年,杨辛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离退休不应是人停止奉献的起点。”杨辛现将人生看成一个圆,任何一点既是终点,又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