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游戏宅,如今是奥运火炬手
熊榆回忆,他1999年进入大学的时候,也是一枚宅男,出生在重庆的他,从小学到大学甚至都没有去过中国其他城市,也几乎没有参加过校园活动。“当时和现在的大学生一样爱打游戏。”父亲熊中楷也说,儿子当年特别喜欢玩游戏,一个新游戏出来他都会没日没夜地玩。大学毕业后来到英国,想要花一年时间走遍英国的他加入了学校旅游社团。这些社团活动,增强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也为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中国人从小强调尊师重道,这也让中国学生变得比较谨慎,但是有时候在学校活动、学术研究上,学生更需要有释放的机会。个人感觉国内的社团主要是由老师安排、组织的,而大学时我的思想已经比较独立了,所以很少参加活动。”而国外的大学活动更多是学生主导,老师反而成为了帮手,甚至不管,在不同环境下,熊榆变得更积极。后来,熊榆当上了当地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他的社会活动能力更强了,这也对他目前的研究方向颇有助益。
尽管如此,熊榆也坦诚,中英教育方式的结合对他的人生有很大启发。“中国式教育重视基础,这对我帮助颇大。”他说。
在采访过程中,他还回忆起有一次学校要求大家参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他立即回应称,自己其实也是“留守儿童”。“我的父亲是大学教授,一直忙于工作、学术研究,经常在国外,所以我从小学到大学都长时间见不到他。”熊榆说,以前更多时间是母亲一个人在照顾他,“但是我也很感谢父母之间的配合,一方面我有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另一方面,父亲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也成为了我儿时的榜样,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学会了人一定要往前走,要不断努力。”
因近年来为促进中英之间的学术、教育与科技合作做出突出贡献,2012年他还被伦敦奥组委邀请担任奥运火炬手,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籍学者。目前,熊榆还是英国科技部中英核心专家组成员中唯一的华人。
曾经小偏才,如今还是这么任性
“我从童年到大学的教育都是在重庆完成的,在当时高考分数还不错的情况下,我没有选择外地大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重庆。”熊榆说,即使现在生活在英国,每年他还是会抽空回重庆几次。
提到学生时代,从小数理化拔尖的熊榆,高中时期数学曾获全校第一名。他笑着说,他语文学得不太好,属于明显偏科的学生。他鼓励现在偏科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要因为一科差就气馁。“兴趣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许我的经历能够提醒和我一样偏科的学生。”他说。在他看来,国外对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做得更好,中国老师应该尊重学生,多发掘学生的兴趣。
2003年本科毕业的时候,跟现在许多同学一样,熊榆同样陷入过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考研还是工作,或者出国?他说,这应该也是每一届大学生都遇到的问题。然而现在的熊榆更相信最适合自己的机会总会出现,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人,所以大学生应该随时提前做好准备。
虽然曾经是偏才,不过,随着国内大学毕业人数很多、就业压力增大,他也建议大家,不管偏不偏科,开卷总是有益的。“应该多看书,比如社会知识型书籍,看了以后要多思考,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他说。(重庆晚报见习记者 王乙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