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面试热点:如何变“最后一公里”为零距离
【背景链接】
近些年,党和国家出台了许多惠民利民富民政策,但有些好政策“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走在路上”,落实不到群众的身上。这说明一些领导干部存在“末梢堵塞”的问题,造成问题遗留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
【热点解析】
[深入分析]
有的基层乡镇、街道和社区便民服务跟不上。有的便民大厅虽已建成,但人员在岗不在位,或服务态度生、冷、硬,便民大厅成了摆设,人民群众依然办事难。有的基层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差,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养老、医疗等惠民政策总是“走在路上”,就差那么一点点,造成“近在咫尺,远隔天涯”的瓶颈。
有些市县领导班子不注重实效,热衷搞形象、政绩工程,心浮气躁;有些市县直属单位办事拖拉,对上级的任务不合意不办、对群众的事情拖着不办;有些执法监管部门和服务行业“口号响当当、服务冷冰冰、办事慢腾腾”;有些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对群众简单粗暴,“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这些突出问题,说到底是脱离群众的问题。 “行政审批流程太复杂了,一天一夜都讲不完。”海南省人大代表邢诒川在海南“两会”上“晒”出了他制作的“行政审批长征图”。详细记录着一个投资项目从获得土地到办完手续,需经过30多项审批,盖上百个章,全程最少需历经272个审批日。虽然“行政审批长征图”只是极端个例,但行政审批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却是客观存在。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祟,任何工作部署,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已屡见不鲜,在此过程中,动辄报送数字、提炼亮点、总结经验,对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则少有人问津。基层工作者为完成上级布置的文字材料加班加点、绞尽脑汁。但是抽时间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解决实际问题,则显得精力不足,有心无力。这一点,乡镇级也尤为明显。
第二、部分领导一味紧盯“乌纱帽”,忽视群众权利,部分领导干部忽视权力乃人民赋予,一味紧盯“乌纱帽”来自上级,遂引发对上言听计从、不敢有违,更有甚者谄媚讨好、骗取信任;对下打压欺瞒、肆意妄为。这种仅对上级负责,对群众漠视和不予理会的现象便有了生存的沃土。报喜不报忧的“演绎历史”已俨然成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和“创造历史”相比,“演绎”不仅省时省力,且立竿见影。
第三、 基层单位权力小责任大,政府公信力下降,对基层干部来说,那些“压力山大”的感受、“问题总出现在能力之外”的无奈,其实暴露了“资源有限、责任无限”的瓶颈,利益多元、众口难调的困境,也在呼唤着“从管到治”的创新突破。对广大群众来说,基层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而老百姓对腐败问题的认识,也来自“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一座楼”的见闻;对衙门作风的痛恨,源于“办个证跑断腿、盖个章磨破嘴”的经历。
[对策措施]
中央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组织服务队伍、搭建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制度、健全服务保障,走实、走稳、走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改进作风的成效真正落实到“末梢神经”,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牢固。
首先,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首要任务。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本领过硬的党员骨干队伍,是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首要任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实践“两手抓”,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建设服务意识强、服务作风好、服务水平高的领导班子,和作风过硬、甘于奉献的党员骨干队伍。
其次,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是必备“硬件”。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是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依托。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快服务场所建设,专家表示,为民服务不是光修“高速公路”,“乡村小路”离百姓更近,更要修好。基层组织最接近群众、最了解群众需求,把合适的事放手交给基层去做,有助于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最后,建立长效机制,严防“最后一公里”问题再滋生。要加强党建创新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尤其要配优配强党组织书记,要加强基层便民办事大厅建设,让便民利民设施真正为民服务。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建立长效机制,严防“最后一公里”现象改头换面,披上“马甲”以新面目出现。切实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惠民措施真正送给群众,把党的惠民政策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