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过年时 宿管阿姨为不回家的学生们当临时“妈妈”

2015-02-12 09:26:48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纪驭亚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王秀娥和其他宿管员安排工作。宿管员“王阿姨”帮忙缝裤边、补书包,为同学下饺子、炒热菜 在王秀娥对未来的憧憬里,小儿子会在杭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套小房子,娶妻生子,过上她现在羡慕的“杭州人的生活”。
 

在学生眼里,王秀娥是亲切的“王阿姨”。

王秀娥和其他宿管员安排工作。

   每年寒假,浙大都有不少学生不回家留在学校

  宿管员“王阿姨”帮忙缝裤边、补书包,为同学下饺子、炒热菜

  过年的时候,她就是孩子们的临时“妈妈”

  10年前,她为了儿子,放下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农活,来到陌生的城市,成为一名大学宿管员。

  和许多宿管员一样,她每天守在宿舍楼的值班台后,或是招呼着来往学生,或是默默地忙碌着。在杭州这个人来人往的城市里,她是我们身边众多的、再平凡不过的外乡人中的一个。

  她叫王秀娥,是浙江大学一名普通的宿舍管理员。今年春节,她选择留在工作岗位继续坚守,而这,将是她留在浙大过的第7个春节。

  机缘巧合的一个机会,她和杭州结下缘分

  阳光灿烂,天蓝风轻,天气渐渐转暖。不过寒假已至,杭州的不少学校里已没了热闹的痕迹。沿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正门一路走向生活区,沿途的各种店铺,甚至连书报亭都关门歇息了。往日里总挂有衣服的宿舍窗口,也是空荡荡的。

  这些天,在紫金港校区丹阳五舍的进门大厅里,王秀娥一边忙着给来借宿的同学办登记,一边还不忘问问准备出门的同学要去哪,什么时候回来,并不忘嘱咐“注意安全”。

  这是54岁的王秀娥来杭州的第十年,而浙江大学宿管员是她人生中第一份“拿国家工资的工作”。

  如果时光回到2005年,在湖北襄阳农村老家务农半辈子的王秀娥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和千里之外的浙江杭州发生联系,更想不到还能进入浙大工作。她还记得,当年夏天,她接到了在浙江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读大二、同时又是宿舍学生助管的大儿子的电话:“妈妈,我们学校在招宿管员,你来吧!”

  “我能行吗?”只有高中文化的王秀娥一开始有点迟疑,但想着能陪着儿子,还能挣钱补贴家用,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踏上了从襄阳开往杭州的火车。而丈夫因为还要照顾老人,则留在了老家。

  没回家的第一个春节,丈夫在电话那头哭了

  来杭州的头一年春节,王秀娥就是和儿子、宿舍楼里的学生们一起在学校过的。这是一个犹豫再三后才做出的决定,“从来没有离家那么久过,哪天不惦记着家里?盼着能回去看看呐!”

  但王秀娥的心里也有另一本账:春运车票难买,回家一趟车票、人情开销又大。夫妻俩要供大儿子读大学,将来还要供小儿子读大学。供完读书,她还想着尽量给儿子娶妻成家多出把力。而这,都需要夫妻俩一点点紧巴着挤出钱来,“孩子们成绩都很好,又听话。自己再苦,也不能耽误孩子啊!”

  也是那年除夕夜,陪老人在家过年的丈夫喝醉后,在电话那头哭了。王秀娥在电话这头也跟着掉眼泪,“结婚20多年,从来没见他掉过眼泪,心里揪着似的难受。”

  时光流转,那个10年前愁绪湿襟的除夕夜晚足可称为往事。这10年里,王秀娥的大儿子从浙大毕业,去了四川德阳的一家国企工作,而小儿子又考到了浙江理工大学。一家人和杭州的缘分,在时光的刻印下,越来越深。而在这个年近半百才有的第二故乡,王秀娥已经陪浙大学子们守过了6个春节。

  一碗碗热饺子,让儿子都吃了醋

  王秀娥所在的丹阳五舍本是男生宿舍,2010年后改成了女生宿舍。前些年寒暑假时,还住过蛮多从其他宿舍楼搬过来集中住宿的学生。

  王秀娥说,在老家时,擀皮揉馅,热腾腾的饺子下了肚才算过年。到了杭州,她也把家乡的年味带了过来。这些年的春节里,尤其是除夕夜,王秀娥端过来的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是曾在丹阳五舍过过春节的学生们,回忆过年时,常会提到的一个画面。

  有个已经毕业的同学在回忆时说,2008年,因为父母不在家,他没有回家过年,也没有去参加学校组织的除夕晚餐,“王阿姨本来是要出门去其他宿舍楼和别人搭伙做饭过年的,见我没吃饭,她炒完菜后,就端着跑回来,拉着我一起吃年夜饭。天挺冷,菜还是温热的。”

  但当我问起王秀娥时,她已经不大想得起这一幕了。“这是小事嘛,而且次数太多了。”她说,留在学校过春节的孩子,有些是因为家离浙江太远,有些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有的是因为假期要打工或是因为学习太忙,“看着他们,我也会想到自己的孩子。”

  不过有件事,她有时还会挂在嘴边。大概是2010年除夕,她跟小儿子一起在宿舍楼里擀皮做饺子。“我看有学生进来,就张罗着盛碗饺子给他们尝尝。我知道他们在食堂也能吃,但过年了,总要吃点家里做的热乎东西比较好。”说着这段话时,王秀娥脸上闪现的表情,就像每一个心疼孩子的寻常母亲。

  眼看饺子煮了一锅接一锅,却总也吃不上,小儿子有些吃醋赌气了。那一次,一向好脾气的王秀娥训了儿子一顿,“你虽然也没回家过年,但毕竟还有妈妈在身边。但将心比心想一想,这些同学,这很可能是他们第一个没有家人陪伴的春节。一碗饺子,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点家的味道。”

  “将心比心”这个道理,王秀娥在工作里用了一次又一次。也是2010年的寒假,但还没到春节,一个从外地赶到学校的妈妈,蹲坐在宿舍楼的楼梯上嚎啕大哭。“她女儿是我们宿舍楼里的,刚读完大三上学期,给妈妈发了个短消息说不想上学,已经出去打工了。妈妈打她电话也不接,只肯发短信。”王秀娥说,都是母亲呐,这份难受,她能感同身受,“我劝大姐用短信跟女儿沟通,告诉她妈妈尊重她的想法,不想读咱就不读了。但是快过年了,你还独自在外面,妈妈怎么也放心不下啊!”

  这一番沟通很快奏效。姑娘回家了,后来也顺利完成了学业,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这下,热心的王秀娥才算放下心来。

  省吃俭用,她想给儿子在杭州攒一个家

  聊天时,王秀娥总是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没啥文化。但这么多年,她就凭着自己朴素的人生道理和一颗充满母爱的心,迎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帮同学缝裤边、补书包,下雨了帮还没回宿舍的同学收被子衣服,雨后天晴帮同学擦干自行车垫子上的水,晚上给同学送忘了拿的牛奶……这些都不是王秀娥的分内事,但这么多年来,她和同事们也总是默默地做着。

  她是同学们每天进出宿舍楼时,口中亲热喊着的“宿管阿姨”;她是家长来学校给孩子送土特产时,学生们也会惦记着要分享的“王阿姨”。但同时,她也是父母的女儿、公婆的儿媳、丈夫的妻子,和两个儿子的母亲。

  50多岁,我们也常称作是“承上启下”的年纪。王秀娥不知道这些文字上的花样,“反正就是有操不完的心。”

  前几年要供两个儿子上大学,还要赡养双方老人。“去年大儿子在德阳买房结了婚,现在房价贵,连在我们老家农村盖个房都得20万元左右,父母总得帮衬一把。”王秀娥说,襄阳老家老房子比较破旧,去年造新房时,她回了趟家,丈夫就劝说她干脆辞职回家,“我身体不好,2009年就动过手术,他让我回家养养身体,夫妻俩也可以团聚。”

  但王秀娥还想在岗位上坚持多干几年,因为她还有一个心愿:想帮在杭州工作的小儿子成家立业。“我姐姐的女儿就是在杭州找了工作安了家。我在杭州也待了10年了,虽然出去走的机会不多,但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好,感情也深。”王秀娥说,只是杭州的房价有点贵,宿管员的工资不高,为了能更靠近愿望里的生活,她只能省吃俭用,多做工作。

  在王秀娥对未来的憧憬里,小儿子会在杭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套小房子,娶妻生子,过上她现在羡慕的“杭州人的生活”。这份憧憬,就是一个母亲最朴实的新年愿望。(通讯员 周炜 记者 纪驭亚)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