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艺术培训没有基于孩子的兴趣,而是出于家长的焦虑
□学校的优质艺术教育只有少数孩子能享受到,跟大多数孩子基本无关
□父母的期待、学校的荣誉、市场的驱动和孩子自身成长的需求,各方力量最终给艺术学习染上功利色彩
最近,全国多所高校相继发布了2015年艺术特长生的招生简章,纷纷提高录取门槛、缩小优惠幅度。这一改变的依据是教育部1月29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部分高校在招收艺术特长生时,须在生源省份第一批次最终模拟投档线下20分以内录取艺术测试合格考生,不得低于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这意味着,从今年起高考取消艺术特长生加分项目之后,高校招收艺术特长生的通道也进一步收紧了。与此同时,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省市,也纷纷出台政策,在“小升初”和中考时或减少、或直接取消艺术特长生。
长期以来,艺术特长一直和升学紧紧挂钩,被视为升学的“终南捷径”,而此番政策调整,显然就是要取消这条捷径,让学校艺术教育回归“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学校艺术团体的需要,促进学校综合素质教育的开展”的初衷。
多年来,因为可以被当成升学的“敲门砖”,艺术学习和艺术教育都变得越来越功利,如今升学捷径没了,艺术教育能否摆脱功利倾向?
“级也考了,学也上了,我再也不想碰那玩意了”
这几天,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考级正在举行,各地的小琴童在寒风中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北京,准备在考官面前弹奏他们已经反复练习了几个月的那几首曲子。
可是,这些小琴童中又有多少是因为真正热爱音乐才走上钢琴之路的,又有多少人能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呢?
在杨欣的记忆中,钢琴是和酷热联系在一起的。从小学开始的每个暑假,她都必须离开家乡赶往福州学钢琴,一周三四天的时间都在福州练琴。夏天的福州是一个大烤炉,炙热的阳光晃得她睁不开眼。“童年的7月,简直是黑色的”。如此奔波学琴、参加考级无非是为了简历里多张证书,可以在升学时享受些优惠。
北京的欣桐现在已经上了高中,她从5岁开始学琴,家里一直给她请的是最好的老师,45分钟一节课,课时费就是500元,一周两次。
欣桐的琴学得不错,考级非常顺利,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已经考过钢琴九级。小学三年级起她还成为学校合唱团的成员,小升初时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了海淀区最好的中学。
不过,从欣桐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起,就像变了一个人,再也不摸不碰钢琴,被妈妈逼急了,欣桐就大喊:“级也考了,学也上了,我再也不想碰那玩意了!”
像欣桐这样的孩子还有不少。一位钢琴老师告诉记者,他教的学生中有不少就只会弹考级的那几首曲子,考完之后就再也不碰琴了。甚至有个过了10级的考生,后来在艺考中成绩也不错,但你要问他“柴五”(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是什么,他会一脸茫然。
一位多年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称,“每年的艺考大军中,对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真正感兴趣的考生估计不多,大部分都是对艺术既不爱好又无特长,多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而临阵改行,为的仅仅是得到一张入学门票,把艺术作为升学的‘敲门砖’”。
[考动力]2015部分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简章查询
教育部:艺术体育类录取人数不得超本科招生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