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大会上,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费梁、叶昌媛、江建平、胡淑琴、谢锋等人完成的“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成果喜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鲜为人知的是,这项研究跨越大半个世纪,3代“青蛙迷”深入田野调查、埋头解剖观察,在沉淀下丰硕科研成果之后终于收到中国自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13日下午,记者在成都见到了载誉归来的费梁老先生,听他讲述三代“青蛙迷”的奋斗故事。
一项使命 继承两位大师遗志
“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两栖爬行动物,使我忘掉了所有的艰难与险阻。”这是位于青城后山味江陵园的老园区的一处墓志铭,这里的主人叫做刘承钊,也有着“青蛙迷”的昵称——他是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新中国的第一批科学院院士。
两栖动物被称作环境优劣的“晴雨表”,也是研究环境地史变迁的模式动物。中国的两栖动物物种丰富,不过对其的系统学研究始终落后于世界水平,既没有自己的标本馆藏,大部分物种还不为外界所知,更没有完整的两栖动物志。上个世纪60年代,完成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成为这位“青蛙迷”与妻子胡淑琴案头的首要工作。
彼时,费梁还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领导是一个老红军,直接指示我:跟着老师学,准备接班!”从此,畜牧专业出身的费梁开始专注两栖动物研究领域,成为第二代“青蛙迷”,迄今解剖过的青蛙已不计其数。
说起自己的老师,费梁仍是充满感激,“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风格、人品。”费梁说,“在文革期间,许多科研工作都停了下来,刘老师他也要上批斗会,但是我们都没有丢下手上的工作,偷偷摸摸也要搞研究。”费梁介绍,刘承钊平时不能出现在单位,但是周末都会整天泡在办公室解剖标本,而“有幸”被请到单位开会挨批时,刘老师也是早上挨了批,下午就钻进办公室搞解剖,“把窗帘拉起来,他在里面的小房间,我们在外面的大房间,我现在的本事都是从他们那里学过来的。”
费老将1961年到1980年的20年称为自己的“积累期”,“虽然没有发表什么文章,但是准备了很多东西,许多成果已经有了雏形。”1977年,费梁团队出版专著《中国两栖动物系统检索》,这本没有署上个人名字的专著,至今仍是许多人野外考察时的必备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