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大学要包容那些稀缺的声音

2015-01-09 09:10: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大学如果丢掉了包容,丢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思想自由,深层次上是对一个时代的信仰的深度摧毁。当大学带着足够的诚意按照这个“清单”进行信息公开,并且保证足够的诚意来回应各种质疑,那就是在“去行政化”的落地问题上最优雅的身影。
 

  原标题:大学要包容那些稀缺的声音

  大学要包容那些稀缺的声音

  如果大学这块“试验田”遭遇雾霾,甚至连一句质疑声都容不下,那还去哪儿寻找一个时代承诺的公共参与和监督?

  ■刘涛

  近日有媒体报道,重庆某高校教师公开质疑学校的岗位竞聘条件,认为校方的岗位竞聘系“萝卜竞聘”,“为部分人量身定制”。这位教师随即被校方口头宣布解聘。暂不谈“萝卜设岗”问题,只因为一句质疑就被校方口头解聘,再联想到近年来高校教师因各种“不明原因”被停课、解聘的事件,不禁让人感慨:解聘教师何以如此随意?

  “因言获罪”是一个古老的训诫,曾导致一幕幕历史闹剧。进入法治文明时期,“因言获罪”仅仅停留在伤及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层面。这位教师的行为并未触及任何法律红线,而是对学校公共事务的质疑。这原本是大学里弥足珍贵的公共参与声音,然而,权力却堂而皇之地越过程序直接宣布解聘,这里面的水得有多深啊。

  按照我国的高校教师解聘程序,校方在正式作出解聘决定之前,必须首先拿出解聘的事实和依据,同时给予拟解聘教师陈述、申辩或听证的机会,并经过规定程序作出决定,所有环节缺一不可。重庆这所高校显然无视程序,行政权力之所以如此随意地“动怒”,说到底还是官本位思想作祟。

  作为知识的“道场”,大学原本可以优雅而从容地行走于天地之间。可是今天,现实对理想的调侃是傲慢的,甚至是粗暴的。因为一句话就可以让一个人“丢掉饭碗”,这是多么微妙的讽刺。再联想到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那句“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凳子、递茶水”,真不知让人该感慨些什么。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知识“道场”让位于权力“秀场”。相对于其他类似教师的遭遇,这位教师“长痛不如短痛”无疑是幸运的。要知道,一些学校在“处理”同类问题上,往往躲在暗处“耍阴招”,在职称评定、人才计划、竞聘机会上处处设防。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敢于质疑、敢于说真话的人反倒成了校园里的“异类”。人们谨慎地维系着与这些人的距离,“幼稚”“不谙世事”成了背地里最常见的评价。

  大学不是普通的行政机构,斯文是大学最可贵的“社会印象”。大学,也扮演着公共参与和监督的“试验田”角色。如果大学这块“试验田”遭遇雾霾,甚至连一句质疑声都容不下,那还去哪儿寻找一个时代四处承诺的公共参与和监督?

  大学如果丢掉了包容,丢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思想自由,深层次上是对一个时代的信仰的深度摧毁。可以设想,如果大学里给学生的不是公民话语深处的耳濡目染,他们何以坚定地走上社会,他们拿什么来抵御世俗的种种诱惑?都说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一个连表达都成了问题的教师,有何底气在讲台上谈论公民的权利?

  是时候再提“去行政化”问题了,可是“去行政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命题,何以落地?教育部继2010年发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之后,2014年又发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当大学带着足够的诚意按照这个“清单”进行信息公开,并且保证足够的诚意来回应各种质疑,那就是在“去行政化”的落地问题上最优雅的身影。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