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教育专家:道德智能须从小培养

2015-01-09 07:2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黄冲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1月8日上午10时36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林森浩投毒案公开宣判:维持原判(死刑)。不只是林森浩的家庭,事实上,国内不少家庭在教育中都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底线的要求。林森浩在自述中曾坦言自己“在思想上是无家可归的”,“没有价值观,没有原则,无所坚守,无所拒绝”。
 

  原标题:教育专家:道德智能须从小培养

  1月8日上午10时36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林森浩投毒案公开宣判:维持原判(死刑)。

  听到这个消息,一直关注此案的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沉默良久。在他看来,林森浩的悲剧绝不是他一个人的。在当下很多校园里,或许还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林森浩们”。

  “他们认为孩子没有问题的想法,恰恰是造成孩子问题的根源”

  林森浩投毒案让很多人想起多年前的杀人大学生马加爵。当时,孙云晓曾断言: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类似的悲剧还可能发生。

  这个断言如今已成现实。近年来,高材生恶性杀人案已发生多起。这些案件存在惊人的相似:起因都是由生活琐事引起;犯案者大多是家人亲友心目中的高材生,但性格偏内向、敏感、偏执、情感匮乏、人际交往能力低,虽然智商很高,但对生命都很漠视;犯案者的家境通常也都不太好。

  林森浩在父母眼中一直是听话的“好孩子”。“林森浩从小到大特别听话,从未给家里惹麻烦,学习成绩特别好,因此大人们对他都很放心。”林父说。林森浩成为犯罪嫌疑人后,家人无论如何都不相信,平时老实规矩的他会做出这种事情。

  “这就是这个父亲最大的悲剧。他只看到孩子好,实际上完全不了解孩子的三观。他们认为孩子没有问题的想法,恰恰是造成孩子问题的根源。”孙云晓说。

  在和外界的交流中,林森浩反复说对不起父母。但他也意识到,他和父母之间缺乏沟通。林森浩一审被判死刑后,在看守所曾写给父母一封“家书”,尝试进行心灵沟通。他在信中推荐父母和姊妹们读一本叫做《心灵控制术》的书,嘱咐他们克服自身性格缺点,成为精神富有的人。这一举动却被父亲解读为“幼稚”。

  “很多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在回首往事时,都会发现,自己曾经被长时间地忽视。”孙云晓分析,这种忽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当你没有取得突出成绩时,别人可能对你完全视而不见;第二个阶段,你取得了冒尖的成绩,人们又只关注成绩,忽视了精神成长。前者是整体性的忽略,后者要更为隐蔽,但这种忽视更可怕,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在接受采访时,林森浩曾对自己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做了反思。他认为,“底线”是需要学习的。“除非在很小的时候,在家庭环境中有强烈的反反复复的刺激,要么长大之后自己学习,必须是经过反复不断的强化”。

  不只是林森浩的家庭,事实上,国内不少家庭在教育中都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底线的要求。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近年来做了一系列调查,结果都稳定地指向:在中小学生的感受中,大部分父母都更看重学习成绩,而非道德问题。高达70%的中小学生表示,父母会把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

  一名韩国教授曾表示,道德低下的人10岁后将难以生存。一个孩子10岁之前就要掌握道德智能,核心就是明辨是非。

  很多“林森浩”急于否定过去的自己,成了精神世界的孤魂野鬼

  林森浩认为当下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若用一种动物来形容自己,他觉得最恰当的是“蚂蚁”。

  他在一篇QQ空间日志中写道:“像《恰同学少年》里面那个在进大学时对着学校领导说他自己父亲是他雇用的挑夫一样,我在本科以前一直也有这么一种自卑的身份心理,每次听说谁谁谁的父母是什么医生、大官的,我就会内心小羡慕一番。”

  “我的潜意识中确实有着一种想借助裙带关系上位的成分,可是我的自尊心又时不时把我给拉回来继续奋斗,形成了我矛盾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林森浩反思道。

  孙云晓感觉,很多从艰苦环境走出来的人,会用一种更极端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独立价值和尊严。他们通常急切地摆脱过去的一切,想使自己脱胎成一个新人,可往往又没有找到真正的方向。最终陷入空虚,成了精神世界的孤魂野鬼。

  林森浩在自述中曾坦言自己“在思想上是无家可归的”,“没有价值观,没有原则,无所坚守,无所拒绝”。

  孙云晓对一件事印象很深:林森浩宿舍的饮水机,之前都是平均摊水费。从2013年2月起,林森浩与黄洋在饮水机费用上产生分歧。林森浩提出,不再分担水费,自己另外买水喝。

  孙云晓认为,这里面其实反映了一种价值观——“我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吃亏是弱者,是冤大头。我的个人价值和尊严不能有任何被冒犯”。

  林森浩曾在电视节目里听到一句话:成功的人都是善于制定规则的。这在他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我恍惚地以为我找到了突破口:我要成为一个善于制定规则的人,在生活中要不吃半点亏,还要欺负欺负别人。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种模糊的认知隐隐地引领着我犯下了这个罪大恶极的过错。”

  投毒案发生后,林森浩多次剖析自己的内心,“我以前认为自己缺乏自信,反省自己不够强势,一直在纠正。我参加社团,就是为了克服内向的性格,锻炼自己。但纠正的路有点偏,开玩笑都要占上风”。

  “当下我们的家庭教育特点就是望子成龙。在这种教育里,做个平凡人意味着无能,做个工人农民像是失败。”孙云晓说,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必定会成为普通人。做普通人等于失败的心态,会让很多青年感到失落和焦虑不安。诱发各种人际矛盾甚至伤害,处理不好就会像林森浩这样。

  在日本做交流时,孙云晓曾发现,日本孩子希望长大后开花店、当美容师,太正常了。他们的中小学经常组织运动会,个人项目很少,集体项目很多,重视团队合作而非竞技。他们还会请街道大妈上主席台讲话。而在我们中国,能上主席台的一定是成功人士或者领导。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2年5月一项民调显示,93.3%的受访者感觉当下青年急于成功的心理较为普遍。产生这种心理的首要原因是,“社会存在浮躁焦虑之风”(75.9%),其次是“来自父辈及同龄人的压力”(54.8%),48.4%的受访者直言是 “盲目跟从单一的价值观”。(记者 黄冲)


编辑:小微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