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金融证券

银行理财上半年平均收益4.40% 未来规模或降

2013-07-22 08:18:03 来源:金融时报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尽管6月份资金市场流动性异常波动拉高了银行理财收益率,但难以扭转银行理财产品上半年平均收益率较去年同期下滑的局面。从收益率情况来看,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为4.40%,同比下滑46个基点;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平均收益4.37%,同比下滑37个基点。
 

  尽管6月份资金市场流动性异常波动拉高了银行理财收益率,但难以扭转银行理财产品上半年平均收益率较去年同期下滑的局面。201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4.40%,同比下滑46个基点。在来自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以及银监会“8号文”等一系列趋严的监管环境下,未来银行理财市场压力不减。业内专家认为,随着监管机构对银行理财监管的加强以及对银行理财结构的引导,未来银行理财的规模可能会有所下降。

  发行量保持增长态势

  自2012年下半年,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放开,国内理财市场已正式迈入了“大资管”时代。在更多来自于同业的竞争压力下,银行理财市场难免担忧会遭受冲击。然而从201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的整体表现来看,银行理财市场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据普益财富统计,今年1至6月,国内商业银行共发行个人理财产品20678款,同比增长28.7%;其中人民币产品19885款,占比进一步升至96.17%。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来看,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日益加剧的冲击显然并没有对银行理财市场造成太大的影响。

  “银行理财市场能够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冲击下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得益于银行理财产品低风险、收益稳定的特点,同时更得益于商业银行广泛的客户资源。”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表示。

  从收益率情况来看,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为4.40%,同比下滑46个基点;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平均收益4.37%,同比下滑37个基点。

  “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环境影响,标的资产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导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滑;另一方面,银监会‘8号文’的出台以及监管层对债券市场的从严整顿,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使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难以回升。”曾韵佼分析。

  此外,从产品期限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期限较短的特点非常明显,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120天,其中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平均期限仅96天;投资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比84.93%,其中1至3个月期限产品占比56.58%。

  城商行稳居发行量排行第二

  继2012年突飞猛进之后,今年上半年,急于占领理财市场的城商行依然有不俗表现。从发行量来看,城商行已经稳居继股份制银行之后的第二大发行主体地位,占比近三成(29.52%)的发行量已经超过国有商业银行(占比26.75%);从收益率情况来看,除去6月份的异常情况外,1至5月,城商行产品维持领跑位置,收益率平均保持在4.50%之上,与各月均未达到4.00%收益水平的国有银行相比,月度收益差值在60个基点以上。

  事实上,银行理财产品本质是存款业务的表外延伸,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增加客户粘性、争夺存款的重要工具。长期以来,城商行作为银行系统的“第三梯队”,一直面对着客户数量与质量上的尴尬,在当前阶段,理财产品的高收益成为城商行快速培育客户群体的竞争优势。

  “目前银行的主要业务其实还是停留在存贷款,而在贷存比考核指标约束下,加上异地扩张受到限制,揽储成为城商行的一项艰巨任务。”一位城商行业内人士认为,发行理财产品是当前揽储的一种方式,也是各家后起银行争夺市场的关键因素。

  业内专家表示,在当前阶段,借理财产品做大客户群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方式。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通过理财吸引客户、通过服务留住客户已成为转型的必要举措之一。然而,在疯狂圈地冲量之后,城商行也必须做好准备迎接质的较量。

  理财产品高收益,离不开信托等高风险基础资产的支撑。从风险管控的角度看,有第三方托底的产品更能得到城商行的青睐。因此,信托和券商资管的结构化产品也成为城商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主要投向。而在银监会颁布“8号文”后,这类资产的配置开始受到挑战。而据一位城商行业内人士透露,新规对部分城商行的冲击明显,不少城商行因改变理财资金配置使得收益率开始下滑。

  未来监管强度不亚于银行信贷

  在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发展后,银行理财市场的风险开始暴露,自201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正式纳入监管规范视线。今年上半年,银监会“8号文”、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陆家嘴论坛上的表述以及近期的金融“国十条”均透露出监管层对银行理财市场加大规范的决心,这也意味着高速增长的银行理财市场已经迎来了规范期。业内专家表示,随着监管机构对银行理财监管的加强以及对银行理财结构的引导,未来银行理财的规模可能会有所下降。

  事实上,银行理财市场的高速发展本是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的一部分,然而随着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负债成本的增加及规模约束倒逼银行资产端更加偏好风险。“利率市场化抬升了银行负债端的成本。同时,日益加剧的业务竞争使得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与投资标的之间的息差收窄,要求银行理财的投资端更为激进,加剧了银行风险偏好的上升。此外,表内监管措施趋严迫使银行发展创新业务,逃避监管,扩充规模。”国泰君安一位首席分析师表示,以2012年末为计算口径,银行理财有半数资产具有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其中超过五分之一的非标资产存在估值风险。

  今年上半年,在“8号文”的监管规范下,银行开始积极消化非标资产。而在积极消化“8号文”影响的同时,银行理财市场又迎来新一轮的监管政策。

  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日前表示,银行理财市场的风险点主要集中于期限错配、杠杆率放大和信用转换。目前,监管层对应三大风险已经树立了三道防线,即近期监管机构多次提及的“按照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规范银行理财产品”。

  “三道防线将其牢牢捆住,不亚于对银行信贷的监管。”杨家才说,无论理财业务是否归属于影子银行体系,只要管住了风险,纵然归类于影子银行,也不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