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传媒/互联网
用好媒体这座桥(记者手记)
2016-03-14 10:21:02
 

  两会上最精彩的场景之一,莫过于代表与媒体的面对面交流。省长、市长和部长、厅长们平时百事缠身,各路媒体想要预约采访不太容易,群众关心的楼市、医改、环保、养老等问题,很难得到一把手的权威回应。可是就不同了,按规定,各代表团的审议、讨论会议都要对境内媒体全程开放,每个代表团还要设一个开放日,回答媒体的提问。媒体记者对这样的机会都非常珍惜,有敬业的甚至准备了厚厚的背景材料和好几页想提的问题,举高手盼被点到名。

  这几天,本报记者连续参加了好几场代表团开放日活动,见证了来自不同省市的代表们的表现,心里的新鲜劲儿和激动劲儿慢慢淡却,整个感受反而变得复杂起来。

  有些代表的表现可圈可点。身为地方“父母官”,他们不憷媒体、直面问题,表达技巧也过关:有逻辑、举例子、讲数据,态度亲和,既严肃又活泼。有些代表的表现就不免让人着急,回答问题照着稿子念,被问到没有准备的话题,直接粗暴拒答,跳过这问题开始下一轮提问,场面微显尴尬。

  这样的风格差异还不只体现在开放日当天,平时的采访活动中,记者也有感触。有些代表团的新闻官主动发放资料手册、帮记者联系代表访谈;有些代表团的新闻官则总是关机,对媒体避之唯恐不及,轻易不让记者采访,甚至还出现不准记者和代表同坐一部电梯的奇怪规定。好在有人大新闻中心的及时协调,才回归正常。

  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创新思维,这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思维的创新,也包括政府自身建设思维的创新。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媒体作为百姓和代表委员之间的桥梁,作用也会越来越突出。一些负责人在对待媒体的理念上,不妨更与时俱进些,多研究如何把媒体这座桥用足用好,而不是拒之千里。总的来说,这次东南沿海省市代表团的表现更加给力,这种开放的态度,也恰恰让他们的政策、项目获得更多曝光机会,成为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其他的代表团若能认识到这一点,何不也下点功夫用好媒体这座桥呢?(汪灵犀)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