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民工遍布全国各地。数量多、能吃苦名声在外,而文化水准相对较低、技术能力比较落后却是人所共知的“软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09年以来我省实行的农民工技能培训,给进城务工的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他们正逐步实现从“耕者有其田”到“业者有其技”的转变。
安徽从2010年实施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以来,有88.3万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实现就业人数76.4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86.5%。
技能培训让近200万农民,由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逐渐成长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白面书生骑白马/一马二马到丈人家/丈人丈母不在家/推开窗户望见她/梳油头,插金花/……卖田卖地要娶她。 ”
这是六安的一首民歌,歌里的“梳油头”指的是野生的油茶榨出的茶籽油,用它搽头发,那叫一个“黑又亮”!如今,这种往日养在“深闺”的好东西,正逐渐走出大山,成为家喻户晓的高档食用油!
8月2日,云雾缭绕的大别山深处,霍山县与儿街镇双乐河村,郁郁葱葱的油茶苗漫山遍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这里刚刚结束了一个种植现场培训会。
农民李其银在这里学会了选种、嫁接、培育等油茶实际栽培生产技术。他深情地抚摸长势喜人的茶苗,说道:“这是良种油茶,早结果、产量高、出油率高,一棵能卖两元钱,几十亩的树苗今年能带来十多万元的收益。 ”这一片油茶苗生产基地,已成为周边农民们致富的好路子!
霍山县副县长潘家东很自豪:霍山县的茶叶、百合、油茶等农产品品质上等,全县正培训推广这些农产品的种植技术,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木讷、守旧是鲁迅先生小说里“闰土”等传统农民的“标签”。如今,越来越多像李其银这样知识型、科技型、市场型的新型农民,一改千百年来“泥腿子”的固有形象,成为充满自信与激情,耕耘于天地间的土地主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过去10年,更多的劳动者找到工作、实现稳定就业,开启了幸福生活的大门。
截至2012年6月末,安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达1430万人,比2005年增加400多万人。 “十一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2.6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26%。今年将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万人的目标。
稳就业,固民生;提收入,富民生。
2011年以来,安徽居民收入增势明显。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91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260元,增长18.9%,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个和2.8个百分点,均居中部第一位。
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保障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渠道”。
正在铜陵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就让工人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也让铜都再次声名鹊起。
8月14日下午,在铜陵狮子山区,来自海亮铜业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方负责人和职工方代表在协议上签字,确定工资增幅均在10%以上。
“和老板‘谈工资’,让我感到被尊重,与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也更加爱岗敬业。而且以前即使涨也是被动地涨,现在知道是怎么涨的。 ”来自红星阀门的职工小耿是职工代表,虽然年轻,可维护职工权益却从不含糊。
增加工人收入,岂不是让企业“割肉”?铜陵其利电子公司总经理英朝辉却不这样看。 “如果企业发展不好,也会被员工‘炒鱿鱼’。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企业向职工‘亮家底’‘报实账’,职工向企业谈想法表心愿,建立起一种互依、互信、互益、互存的良性关系,大家共同受益。 ”
一直参与推进辖区内工资协商制度的铜陵市郊区工会主席胡国正说:“铜陵是一个工业城市,工资占家庭收入的七成以上,推进工资协商制度对保护工人利益特别重要。去年以来,签过约的郊区企业工人收入大部分上涨10%以上,基数低的还涨了百分之二三十。 ”
到2013年,安徽将在85%的已建工会组织企业中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其中世界500强在皖企业全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从而保障工人工资性收入的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