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打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大眼睛”姑娘苏明娟由此改变了人生,不仅成为希望工程的受益者,更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改变了成千上万贫困孩子的人生。
如果说希望工程照亮了部分贫困儿童的人生道路,那么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则惠及千千万万学生。
2007年3月,教育作为当年民生工作的“重头戏”,2.5万所学校的近10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新学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当年还有135万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获得教科书,29万贫困家庭寄宿生获得生活补助。
2008年9月1日,被视作“一个必将被历史铭记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
而这一目标,安徽已经提前一年多实现。
今年9月1日,合肥市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的基础上,又在全省率先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真正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共惠及城乡64.4万中小学生!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给了每个孩子一双坚实有力的“隐形翅膀”。它是最初纳入民生工程的项目之一,经过几年的完善,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中最突出、最实际的问题,保障标准、保障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六安的小姑娘许修嫚就很幸运地得到一双这样的“翅膀”。这位文静的小姑娘来自偏僻的农村,在六安市九中上学。
不幸一度笼罩着这个家庭:小嫚的父亲2006年车祸丧生,柔弱的母亲白天做家政,晚上还要去建筑工地背黄沙,挣钱贴补家用。
望着母亲沉重的脚步,小嫚时时沉思发呆;而她从不在学校吃晚饭的举动,更引起了李胜校长的注意。原来,小嫚每天用来吃晚餐的钱只有1元,她只能在外面小店铺买个大馍,就着开水填饱肚子。
“我当时很难过,马上发动学校的师生为她捐款。后来政策越来越好,对困难学生的补助全年近千元,她们家又是低保,还可以免交作业本费,上学难、吃饭难都基本解决。 ”李校长说,有了政策的“佑护”,现在全校基本上没有上学难、吃饭难的学生,各种政府及社会资助足够让每个学生安心上学。
对义务教育经费得到公共财政保障这一点,六安市裕安区教育局财务科刘玉根深有感触:“我们区有教职工8000余人,每年工资2.4亿元,工资水平与公务员持平,按月打卡发放,学校不再愁经费,教师能专心教书,教学质量也日益提高。经费足额依法到位,学校也不会乱收费,群众负担减轻了! ”
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未来。不仅义务教育获得全面保障,高校、中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逐渐进入政策保障的范畴。 2011年统计显示,全省共向困难家庭学生发放各类助学金100多万人次,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9月1日,进城与务工父母团聚的小雪,不用再像往年那样回到老家的小学报名,而是顺利地成为合肥华府骏苑小学的一名小学生。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起点。为了让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今秋开学起,作为全省接收进城务工人员最多的城市,合肥市决定在原有134所定点校基础上再扩大数量,并用三到五年,彻底取消定点校,实现所有中小学校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敞开怀抱”。 “全市已有4万名进城务工子女和其他城里的学生一起,坐在课堂安心读书! ”合肥市教育局王一冰科长介绍。
小雪父母自然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前合肥定点学校很少,我们想上也挤不进去。现在逐渐放开,教育质量有保障,我们马上就把她从老家带来了! ”
而那些留在当地上学的留守儿童,也得到了更多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
8月1日下午,骄阳似火,高温袭人。淮北市相山区合众小学的留守儿童室,静悄悄的。置身这里,感受到的是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爸爸妈妈,你们想我了吗?如果让我许一个生日愿望,我的愿望就是想和你们在一起! ”“星星在哪里都是很亮的,无论何时何地,亮出你自己的光! ”……一个个孩子在黑板上留下了稚嫩而工整的笔迹。抒发内心渴望的同时,也不忘激励自己。墙上“你我共享一片蓝天”的巨大横幅,扫去人们心中留存的一丝怅然。堆放在柜子和桌上的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以及翻旧的书籍,也叙说着它们与孩子之间说不完的故事……
校长周国勤拿出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记录本,上面记着每个孩子的倾诉内容以及父母的电话号码……
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全省有300多万。2010年起,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就被纳入省级33项民生工程中,从制度和经费等方面得到全面保障。省政府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省各乡镇创办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在农村地区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目前,1.9万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1308个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2007年以来,我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由规模扩展向更加注重整体推进、均衡协调发展转变,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教育质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