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绿色座位成为全国范本
很大程度上,世博会之所以能举办得这么成功,离不开昆明人的参与支持。有人这样形容当时的昆明是“全民世博”,且无论是“三年造城”还是在世博会期间的184天里。
杨琼娥,一名老公交司机。1999年世博会期间,为满足游客的观光和交通需求,当时的昆明公交总公司开通了一条直达世博会场馆的专线公交——临1路车,杨琼娥就是这条线路的一名女司机。
回忆起开“旅游专线”的日子,杨琼娥说累、好玩、自豪,感慨颇多。
“当时没有报站器,都是人工报站,南博会期间,除了报站和报提示语,每停靠一个站,还得播报转乘信息和景点介绍,都是靠背下来的。”她说,虽然工作繁重,但游客的夸奖、城市令人吃惊的变化,让她重新认识了一遍自己的家乡,“从来不知道昆明这么美,有很强的自豪感”。
徐建章记得,为了呼应世博会,尤其是其人与自然的主题,他和同事费尽心机,最终选择在“绿色”下功夫,没曾想,“发明”了绿色公交座椅。
“当时的公车外观以白色和绿色为主,我们就想着车里面也要增加点绿色,就在驾驶台摆一个盆栽,但觉得还不够,就拎了桶油漆,把几个座位涂成绿色,标明是老弱孕残专座,又绿色又文明。” 徐建章说,没想到效果很好,也得到公司领导的认同和推广,“外地公交公司来昆明交流,把绿色座椅称为昆明的土特产,都给学了去”。
昆明举全城之力,托起了一个盛会,而这个盛会,除加速提升了城市硬件,还提升了昆明人的文明素质水平。
“那段时间,我不只是被逼着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还承担着‘逼迫’市民提升素质的责任。”杨琼娥指的是昆明公共汽车无人售票化的过程。
很长一段时间,昆明人乘坐公交都是车一靠站,前后门一起上,而无人售票要求必须前门上车,后门下车。“一开始经常出现要苦口婆心将乘客从后门劝下去,让他从前面再上一遍的情况,慢慢市民才形成这一文明习惯”。
“现在,认识千差万别,抱怨也多,人心浮躁,也意识不到展会的效用。”他说,此外,1999年,昆明汽车保有量仅仅40万辆左右,现在是170万辆,“所以尽管现在修路的规模比1999年小得多,但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却大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的抱怨和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