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专访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嫦娥三号"发射任务有4个主要环节

2013-12-02 11:00:02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新华网记者:您能介绍一下这支队伍的人员结构、平均年龄等情况吗?

吴伟仁:应该是老中青结合,像我就是老的。还有一些青年刚刚参与工作,所以70后、80后、90后,这是主要力量。像60后、50后比较少一些了。总体上讲这支队伍是比较年轻的。平均年龄现在没有统计,在“嫦娥二号”做过统计。比如卫星系统,大概平均年龄30多岁,那个时候还算很年轻了,现在还有源源不断的新人补充。试验队人员都比较年轻,这是中国航天的优势。所以中国航天能够发展的好,新鲜力量不断补充,年轻人挑大梁、压担子、出成果,应该说他们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出了很多成果,出成果就是出人才了。我们到很多国家去访问,其中有些国家搞航天的都是老同志在干,都是50岁、60岁、70岁的人在干,年轻人很少,所以他们特别羡慕我们国家。

新华网记者:是因为我们的传帮带做得很好?

吴伟仁:传帮带是一方面,关键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对航天的投入以及国家政策,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能够吸引一些人,留住一些人,事业留人。

这次征名主要是月球车征名,其实不光是月球车,实际上着陆器里面也是非常复杂的,而且着陆器不论是工程上、经费上,还有人员投入上,都是很重要的。但是这次没有为着陆器征名,而是为月球车征名,所以很多人把焦点都放到月球车上了。应该说这次着陆器、月球车不是哪一个单位能干出来的,是航天系统、科学院系统以及其他一些行业,比如说电子、兵器,他们都作出很大贡献,包括一些大学在基础研究、在前期的理论研究中都作出了很大贡献,最后是一个大协作的产物。所以既有竞争,更重要的还是有合作,合作的成分多于竞争。由于有竞争大家有劲头,使设计等各方面更完美、更精细、更准确,但是合作最后出成果,所以合作很重要,最后的成功是大家的合作,不是哪家能独立完成的。

新华网记者:月球车花了多长时间制造?

吴伟仁:整个“嫦娥三号”工程大概是5年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