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来愈多内地生赴港接受高等教育及留港工作,他们被称为“港漂”。香港集思会进行调研,发现自2003年至今年8月,获批入境“港漂”人数累积超过16万。香港集思会总裁黎黄霭玲指,这批人正好补充香港短缺的劳动力,但“港漂”在香港面对居住环境欠佳、语言文化不同致社交圈子狭窄等问题,加上“港漂”家庭重心在内地,故只有28%人计划在香港长期发展。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集思会于2013年10月进行问卷调查,面对面访问500名“港漂”,他们从内地赴港读书或工作,留港未满7年。该会又邀请了30名符合条件的在港内地人士深入访谈。受访“港漂”从事行业非常广泛,包括制造、医疗、教育、金融等,职业以专业、辅助专业和研究居多。
黎黄霭玲表示,“港漂”与港人同文同种,理应比西方人更容易融入香港社会,成为香港一分子和生力军,正好补充香港短缺的劳动力。受访者选择来港或留港工作原因,67%喜欢香港的多元文化和生活方式,喜欢香港信息自由流动占47%,并有44%喜欢香港完善的法制。受访者更透露,在内地凡事要靠关系,在香港却能凭实力找到好工作。
调查又发现,逾70%受访“港漂”打算短期内留港工作;只有28%认为香港是长远的理想发展地点;长远会选择返回内地的占39%。受访者在香港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住房环境欠佳”,占73%;其次58%表示“未能讲本地语言,与本地人沟通不足”;39%指“在本地缺少朋友而感到孤独”;不少受访者表示“难以应付香港的生活水平”和“远离家人父母感到难过”。
大部分受访“港漂”为一孩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与内地家人的亲密关系是影响人生规划的重要因素。因此,53%受访者计划离港,最主要原因是“家庭的重心在内地”,除非能在香港结识另一半,否则希望回内地照顾双亲、建立家庭。
刚在香港浸会大学完成学士课程的路小姐毕业后留港工作,现职于制作公司。她表示,计划留港工作3年,视乎未来发展,再决定是否继续留港。她又指,现在父母尚能照顾自己,但10多年后父母年老时,将需要路小姐自己照顾,会因此考虑是否应留港长远发展。但她说,若在香港结识另一半并组织家庭,便会继续留港。
黎黄霭玲又指,近半“港漂”满意目前特区政府吸纳内地人才的政策,但进一步推加的措施不多,建议特区政府与机构合作发展粤语课程,并提供津贴。同时,特区政府宜多宣传《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政策,以及举办香港生活文化分享会和交流活动,协助“港漂”融入本地社会,挽留人才留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