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003年,温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引用林则徐的名言,就“工作风格”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开了总理答记者问“引经据典”的先河。之后,在每年的人大记者会上,温总理都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给记者们以及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日上午10时,温家宝总理将第十次走进人大记者招待会的会场,与中外记者见面。在期待温总理今年“妙语”的同时,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年总理的“经典语录”。
2003年答记者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答德新社记者关于“工作风格”问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大陆》)
—— 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关于“两岸关系”问题
2004年答记者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屈原《离骚》)
——温家宝概括04年和今后的工作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成其为高。”(《管子·形势解》)
——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原乡人的血必定要返回原乡人,才会停止沸腾。” (钟理和 原乡人)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答台湾联合报社记者关于两岸关系的问题
2005年答记者问
“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奥义书》)
——答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关于印中双边关系的前景问题
2006年答记者问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新唐书》)
——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答台湾TVBS记者关于推动台湾公众制定新“宪法”
“自由意味着责任”(萧伯纳)
“要讲民主的话,不要关在屋子里只读亚里士多德,要多坐地铁和公共汽车”(赛蒙 斯特朗斯基)
——答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关于中国在因特网方面进行的审查
2007年答记者问
“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艾青《窗外的争吵》)
——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什么叫快乐”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管子》)
——答日本NHK电视台记者关于日中关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答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关于两岸关系前景
2008年答记者问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温家宝谈政治体制改革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孟子·梁惠王下》)
——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网民提问总理的看法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郑思肖《德祐二年岁旦》,鲁迅《题三义塔》)
——答台湾工商时报记者关于两岸经贸合作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诗经·大雅·文王》
、《诗品·纤秾》)
——答新华社记者关于解放思想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现实针对性问题
2009年答记者问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谈应对金融危机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淮南子·览冥训》)
——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提问
2010年答记者问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谈今后三年的工作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刘禹锡《子刘子自传》)
——澄清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有关中国傲慢的传闻。
“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回答台湾《联合报》记者有关两岸经济合作的问题
“因时而动,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彖传》)
——谈到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谈中美关系
2011年答记者问
“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左传》)
——谈剩余两年任期
“忧国不谋身,恪尽职守。”(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
答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关于卸任的问题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关于政治改革的问题
来源:中国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