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

2012-02-29 17:46:52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第一乐章——中国精神的天空

这是一部挺立着中国脊梁的伟大交响。

雷锋,就是这部伟大交响的第一小提琴手!

他,伫立在那里,目光清澈,从容坚定地拉出第一主题--

对国家、对人民,对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对需要帮助的弱者,满怀爱心,给予帮助,并从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幸福愉悦的满足。

——这蓬勃向上的交响曲,绵厚悠长。从容,温暖,高贵,弥漫着庄严的气息,闪烁着神圣的光辉。

它召唤着,引领着,弦乐和管乐应声相和。

——这蓬勃向上的交响曲,喷薄而起。高亢,激昂,雄壮。跳动着生命的脉搏,勃发着青春的激情。

它发散着,升腾着,汇聚成时代的最强音,激荡在中国精神的天空……

哪里是第一个音符的起点?

岳麓山畔,湖南望城。

历史的旋律在这里回响。

穿过一片漂亮的现代住宅区,我们走进简家塘的一座茅屋。

72年前的那个寒冬,当雷锋在这里发出生命的第一声啼哭,便陷入苦难的深渊。

相继失去五位亲人的他,7岁时,已是孤儿。

绝望中的苞蕾,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阳光雨露。

雷锋怒放了!

曾担任过望城县委副书记的85岁的赵阳城,给我们回忆起他第一次见到雷锋的场景——一个16岁的活泼少年,背着行李,蹦蹦跳跳穿过秋天的田野,欢笑着向他走来。

1958年秋天,在县委当交通员的雷锋报名去鞍钢当工人,临行前他想把原名“雷正兴”改为“雷峰”,赵阳城和大伙儿商量:叫“雷锋”更好一些——“到鞍钢打冲锋”。

赵阳城把雷锋送到湘江码头。

湘江北去,少年远足。依依不舍之余,赵阳城久久伫立在江边,望着那远去的背影,他怎会想到,“雷锋”这个名字,将成为一个国家的永恒记忆?!

轻轻翻开雷锋的日记,他的情感思绪触手可及。

——“深夜11点钟了,天突然下起雨来了。建筑焦炉工地上,还散放着7200袋水泥。雨越下越大……我急忙跑到工地,用自己的被子,并脱下了衣服,抢着盖在水泥上……回忆自己为国家、为党做的一点点工作而高兴。”

——“今天我从营口乘火车到兄弟部队作报告,下车时,大北风刺骨地刮,地上盖着一层雪……我见到一位老太太没带手套,两手捂着嘴,口里吹一点热气温手。我立即取下了自己的手套,送给了那位老太太。他老人家望着我,满眼含着热泪,半天说不出话来。一路上,我的手虽冻得像针扎一样,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

……

活着,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生命价值。

有人在战场上横扫千军,有人在商业王国中纵横捭阖,有人在科技高峰叱咤风云。

雷锋并没有这样的惊心动魄和波澜壮阔,但他却在一件件小事中,在平凡的道路上,寻找并找到了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以短促而激越的音符,回答了那古老的重大命题——

“人为什么而活着?”

有限与无限,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这三组矛盾,一直困扰着人类。

从这个命题出发,人们寻找的答案各不相同。

面对生命有限的困惑,苏格拉底穷其一生认识自己,却最终在墓碑上将“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留给了后人。萨特在圣·日耳曼大街咖啡馆里,望着落日的余晖,把人生归结为一个“烦”字。

雷锋,一个普通的士兵,透彻地认识了自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他以22岁的短暂生命,解决了有限和无限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这个普通的士兵:“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此人懂得一点哲学。”

一个普通的士兵以最朴素的认识,以最平凡的行动,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

“把自己当做啄木鸟吧!用辛勤而艰苦的劳动,为万木除病灭害,使树木长得挺拔参天……”他热情讴歌着。

雷锋燃起的生命烛光,照亮了中国精神的天空。

“人为什么而活着?”

为什么在许多思想家是苦涩的命题,却被一个普通的年轻士兵酿成一壶甘醇?

难道说他比伟人们睿智?难道说他比哲人们高明?不,他只是找到了人生价值最佳坐标点,使他的人生摆脱了烦恼,充满光明。他点燃了自己生命的火炬,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的内心。

他说:“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要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贯彻。”

你渴了,他就是一碗水;你饿了,他就是一把粮;你心里要是感到了寒冷,他就是一团火,就是一缕阳光……

他就是这样以平凡现伟大,以小事铸辉煌,以短暂固永恒,完美诠释了有限与无限、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

正因为如此,雷锋牺牲已有半个世纪,但其精神的主旋律,始终在中国精神的天空回荡,引来无数人的仰视,引来无数人的倾听,引来无数人的齐声应和……

“人为什么而活着?”

雷锋战友乔安山说:“为了爱!……”

早春二月,辽宁抚顺,雷锋墓前。

红领巾结队去了又来。人们驻足墓前,献上鲜花,注目行礼……

一个七旬老人细心地擦拭着墓碑,仰望着雷锋的雕像,思绪穿越着时空。

他就是雷锋一辈子的战友——乔安山。

50年前的那个上午,那辆13号车上,乔安山一个倒车,雷锋倒在了被车挤断的一根木杆下——从此,乔安山活在了对雷锋的回忆里,活在了雷锋精神的践行中,活在了宣传雷锋精神的征途上。

“有人说我在为雷锋活着,而我却认为,是雷锋让我找到了活着的价值——把爱给大家,爱所有人。”

他不知疲倦地把雷锋的生命价值讲给学生听,讲给农民听,讲给工人听,讲给干部听。

雷锋感动了众人,众人感动了他。

他给我们讲起亲历的一件往事,热泪盈眶:

那年他在武汉做报告时误了飞机,满头大汗登机时,迎面一片恼怒的眼神。

机长赶忙解释:“这是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他因为给小学生做雷锋事迹报告耽误了大家的行程。”

瞬间,那怒火熄灭了,乘客全体起立向他致意,客舱里响起热烈的鼓掌声……

那是向雷锋致敬的掌声。

那是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雷锋生命价值的礼赞。

“人为什么而活着?”

当代雷锋郭明义说:“人活着,得干点有用的事儿。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比啥都幸福!”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

1960年1月,鞍山火车站,时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的余新元曾把一个鞍钢青年——雷锋送上了运兵的专列;

1977年1月11日,17年后,同是在鞍山火车站,余新元亲手把另一个鞍钢青年——郭明义送上了运兵的专列。

同样的青涩年华,同样曾代表各自的新兵群体宣誓,同样当了运输兵。

余新元何曾想到,他亲手送上运兵专列的那两个新兵,日后竟先后感动了中国的天空。

历史的巧合如此神奇地变成了一个必然!

难道冥冥中人类真的存在一种感应,能在特定的时空对象中穿越传导?

“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精神追求。”这是郭明义的誓言。

他总问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想自己,还能再做什么。

在部队,他做雷锋标兵;在企业,他是全国劳模;20年来,他义务献血6万多毫升。这些血至少能够抢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

2011年3月,郭明义开了微博。

到今天,粉丝人数超过600万,影响力超过那些耀眼的明星。

像雷锋一样,从云层中射下来一束光线,让人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片天空,一片可以让你的心变得更辽阔、更明亮、更温暖的天空。

“人为什么而活着?”

--村官吴仁宝说,“老百姓过上富裕生活是我最大的幸福”。

这样的信念,让他矢志不渝地带领乡亲们将贫困不堪的华西村,缔造为中国新农村幸福生活的样板。

--维修工人徐虎说,活着,就是奉献,“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

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每日华灯初上,他放弃休息,背着工具包,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在上海那窄窄的街巷深处,给市民通马桶、修电灯、换电线,温暖着无数上海人的心房……

--杨善洲,一辈子的共产党人,他说,活着就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

还有什么比为他人的幸福燃烧自己,更能让人超越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还有什么比为人民的事业投入生命,更能让人感受人生的辽阔与壮美?

这就是中国精神的天空!

西海固--也有这样一片精神的天空。

那个晚上,顾皓卿和他的伙伴们带着大山里的孩子,穿上厚重的棉衣,坐在山上相互依偎,仰望新月孤悬的天空,等待着一场流星雨的出现。

这几个从复旦大学来支教的年轻人,曾在繁华喧闹的大都市里陷入人生的迷茫,在这西北穷乡僻壤中,在孩子们纯真的眼睛里,却寻找到生命的意义。

蓦地,一颗流星划破天际,孩子们惊喜地叫喊起来。流星越来越多,在无边的天幕上梦幻般地拖着长尾,倾泻而过,光华灿烂……

生命的终结与生命的光华在同一时刻发生。

相对于浩瀚的宇宙,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颗流星?但,即使是颗流星,也要把光华留给人间!

顾皓卿和他的同伴们沉浸在巨大的震撼中,内心翻腾,泪水无法控制……

康德说过:“最崇高和最令人敬畏的东西,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在中国精神的天空,雷锋以他流星般的生命光彩,铸就了人生的价值永恒:

在那里,如果雷锋是太阳,那么就会有众多的行星环绕运行;

在那里,如果雷锋是月亮,便会有满天繁星簇拥闪烁;

在那里,如果雷锋是第一提琴手,那么乔安山、郭明义、杨善洲们便是他身边的众多乐手……

在中国精神的天空,他们共同奏响雷锋精神世纪的交响!

在中国精神的天空,他们生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在中国精神的天空,他们让生命实现了永恒!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雷锋 雷锋日记 人生价值选择 陈光标 精神大厦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精彩热图

围观冰冻5000年木乃伊

雷锋精神 永不褪色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