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雷锋团”:一座豫南小城的雷锋印记

2012-02-29 11:22:07 来源:新华社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一弯湍水清如玉带,缓缓流经邓州这座豫南小城,淙淙水声仿佛在低诉“编外雷锋团”的故事。560名邓州籍“雷锋战友”在退伍还乡的近50年间,不仅成为平凡岗位上的“螺丝钉”,还把“春天般的温暖”带给周围的人,给这座小城深深烙上了雷锋的印记,成为远近闻名的“雷锋城”。

雷锋印记,一城风景

“编外雷锋团”的“政委”姚德奇与雷锋住过上下铺,他在一篇怀念诗作中提到,“耳濡目染雷锋事,崇高品德照九天”,等到“解甲归田回故里”,“雷锋精神长相伴”。

有人问起:“都什么年代了,还提雷锋精神,早过时了吧?”姚德奇眼睛一瞪,像炸了毛的公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思想快一千年了,过时不过时?”

与姚德奇一样,把雷锋精神奉为神圣信仰并一直身体力行的,还包括邓州另外500多名雷锋战友。1960年8月,560名邓州籍青年入伍到沈阳军区,与早一年入伍的雷锋在同一个团,对雷锋的事迹耳濡目染,有的甚至与雷锋交往密切。退伍还乡后,他们始终把“雷锋战友”作为最高的荣誉,把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作为毕生追求,还成立了“编外雷锋团”。

邓州有民谚赞美“编外雷锋团”的老战士,“做的好事就像天上星,看得见,数不清。”他们不仅在各自岗位上吃苦耐劳,像雷锋一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还以崇高的品德感染周围的人。

这批老兵走上街头,走进工厂、学校,义务作报告宣传雷锋事迹,讲解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2003年建成的“编外雷锋团展览馆”更是成为他们传播雷锋精神的窗口。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外是绿油油的麦田,稍远处有一片挺拔的杨树,株株都有碗口粗,名曰“雷锋林”。一位头发花白的农家大娘在附近捡柴,近前随口问上一句,听说过“编外雷锋团”吗?大娘先是一愣,随即咧嘴大笑起来,半晌止住笑说:“那可得听说过,我家掌柜的就是雷锋团的!”

她伸手指向“雷锋林”,说这些树就是她老伴护大的。树刚栽下的时候,经常有羊群来啃树苗。“他成天可用心了,啥家务活都不管。”大娘的语气埋怨中带着自豪。

这座城市与雷锋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在这样的细节中一一显露出来。方圆40平方公里的邓州城区,有雷锋大道、雷锋广场、雷锋小学、交通雷锋岗、公交雷锋号,雷锋的塑像和语录更是数不胜数。

雷锋印记,是这座小城独特的风景。

雷锋战友,道德火种

“雷锋的战友们像种子一样播撒在邓州大地上,在这里开花结果。”“80后”青年张森热衷公益,常常联合网友们开展各种募捐活动,在他看来,这种助人意识与“编外雷锋团”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70岁的丁世豪最为人称道的是一座“雷锋小屋”。荒村野外,面朝李白千里奔波拜谒的湍河,背靠广阔农田,这座孤零零的红砖小屋,丁世豪住了10年。

门上一副对联,“处事向雷锋看齐力量无穷”,“立身为国家分忧自强不息”,横批“艰苦奋斗”。推开门,入眼尽是红纸黑字的雷锋语录。这种外人看来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装饰,却是丁世豪跨过人生坎坷的力量源泉。

“雷锋是泰山顶上一棵松,自己好像旱地一根葱。”比照战友雷锋,丁世豪常常这样感慨。在部队的时候,他因为棉裤划破口子不会补而大哭,雷锋不仅帮他缝补好,还讲革命前辈的英雄故事,并且送他毛主席著作,赠言“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1968年丁世豪复员还乡,先后当过大队民兵营长、公社林业技术员、磷肥厂炉前工、酒厂保管员,在每个岗位都吃苦耐劳,表现突出。但工厂接连倒闭,丁世豪面临困境。有人嘲笑他:学习雷锋好榜样,学来学去也下岗。

几个下岗工人找到他家连声劝:你是雷锋战友,资格老名气大,你领我们找政府要工作吧。老伴也埋怨过:你生活里学雷锋,逢事老想国家、想别人,自己落了一身穷。丁世豪回忆说,他听了心里像猫抓一样难受。然而,不给雷锋抹黑,不拿“雷锋战友”当护身符,是他不可撼动的原则。

他劝完下岗工友,回到了久违的农村老家,租十几亩地重新当农民。“雷锋小屋”就是此时搭建起来的。10年来他能吃亏,爱助人,深受邻里爱戴。到他家采访,呼啦啦围上来一群左邻右舍,“活雷锋啊”“该叫人知道知道”不绝于耳。

丁世豪并不是个例。1985年,雷锋团第九任团长宋清梅转业回邓州,被安排在市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任副主任,一干十几年毫无怨言,退休后还不计报酬地继续服务。原雷锋团政治处主任姚德奇,转业后任邓州房管局局长,手里握有大笔经费,却是远近闻名的“抠门儿”,招待来客是雷打不动的“一碗羊肉汤,两个油馍”。

有的当了技术员,有的当了兽医,有的当了农民……雷锋的战友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闪闪发光。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撒在哪里,就在哪里绽放出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英雄也会老去,“编外雷锋团”的老兵们多数年已七旬,人数也从最初的560人减少到300余人,然而他们从不担心雷锋精神的传承问题。

少年营、青年营、大学生营,房管营、交警营、电力营,还有发源于网络的吧友营,“编外雷锋团”的队伍已从最初的560名“雷锋战友”,扩展为今天的13个营4000余人,囊括多种行业、各个年龄段。他们受同一种理念感召,那就是雷锋精神。

电力雷锋营结合电力行业特点,鼓励员工“岗位学雷锋”,先后组建30个电力雷锋班,不断吸收业务技术精、品德优秀的人才加入,打造便民队伍“家政电工”和“三八雷锋班”,成为市民称颂的“家庭电保姆”。

“吧友营代表很新锐的力量,雷锋精神永远不过时。”网名“老实人小舟”的周正来是邓州贴吧的活跃分子,他说父母从小教育自己做一个好人,上学时也听过“编外雷锋团”的老兵们作报告,他很乐意传承这样的优良精神。

吧友营2010年3月成立之初仅130人,现在已发展至千余人,他们有土生土长的邓州人,有遍布各地的邓州籍网友。扶贫济困,传播善意,是吧友营的信条。通过捐款、义卖、演出,吧友营已救助了好几个患者。

“学雷锋做好事不图啥,就是心里美呗。”跟张森一样,许多“编外雷锋团”的成员,图的就是一个心里舒坦。

统计显示,“编外雷锋团”成员共4216名,而这个队伍仍在发展壮大中。

“在人生中留下一个红色的印记,像一颗种子走到社会各个角落星火燎原。”姚德奇这样解释加入“编外雷锋团”的意义。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少虎

精彩热图

围观冰冻5000年木乃伊

雷锋精神 永不褪色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