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地人”到“新市民”,流动人口成为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主人翁
11月23日,来自江西景德镇的农民工余雪琴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能在务工的城市――广东东莞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
来自湖北的农民工赵绍波同样“没想到”,今年5月27日,在与18名候选人演讲竞选后,他当选为欧姆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不仅是民生权益,今天,广大流动人口的政治权利也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众多“外来人口”以各种方式享有“当家作主”的快乐。
“城里人、乡下人”,“本地人、外地人”,这些具有强烈对比色彩的字眼正渐渐淡出公众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新市民”和“新居民”。称呼上的变化折射出城市管理理念的提升,也反映着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
今天,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在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户籍人口不再是决策依据,包括广大流动人口在内的实有人口成为基本考量。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园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已经成为各地的“必修课”。正是努力让流动人口受到尊重、享受公平,广大流动人口才成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管理城市的主人翁和积极力量。
今天,“暂住证”正在淡出历史舞台,颇多政策含金量的“居住证”正在为人们所熟悉。
在全国许多地方,随着积分入户政策的日益完善,流动人口落户大中城市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
带着感情做工作,理性引导公众心态,让流动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安徽老家的亲戚眼中,在北京秀水街打拼10多年的邓家明无疑是个“人物”。7年前,他就在北京买了一套大三居,10岁的儿子已经上了北京的小学。不过,没有北京户口的他最牵挂的还是“异地高考”的事。“我们全家都生活在北京,孩子从小就在北京上学,如果高考时让他回陌生的安徽老家考试,不仅孩子想不通,我也想不通。”邓家明说。
与“异地高考”一样的,最近媒体集中关注的“准生证”问题,也让许多“流动”一族心生感慨:外地人跟本地人还是“不一样”。
“流入易”与“融入难”,是当今流动人口的显著特征。尽管各地采取了多种积极措施,但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在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生活方式等因素上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依然无法拥有和流入地居民一样的平等权利,无法真正地融入当地。
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各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体制建设、法律法规、组织建设等方面仍面临一些难题。如何规范涉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各种要求和行为,促使各地区、各部门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然任重道远。
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实行居住证制度,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重要方向。如何统筹处理好尊重流动人口的利益诉求与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关系,抓紧在全国更广泛地建立和实行居住证制度,逐步解决好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劳动就业、子女上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防止在城市形成新的二元结构,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还是一道待解之题。
服务流动人口,既要用心,更要用情,真正把流动人口当成大家庭的成员,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取得群众的最大理解和信任。当然,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必须立足国情,经济基础所限,城市容量所限,指望短期内彻底解决流动人口所关注的众多问题,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使得我们今天有条件逐步解决流动人口问题。但进一步解决好流动人口问题,仍需深化改革开放、稳定发展经济,创造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