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其中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约占80%
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比例已达到44.84%
人口大规模流动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特征,流动人口是经济发展活力的“风向标”、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流动大军”是否幸福,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幸福指数,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和安定和谐。如何顺应流动人口群体新期待、有效破解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难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一道必答之题,这考验着各级社会管理者服务人民的态度、决心和智慧。
从子女入学到社会保障,一项项平等相待、充满热度的政策措施,让流动人口备感温暖
12月15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康翠社区超市,记者见到了超市老板邢恩红。自打1994年从山东老家来到天津,他就再也没有挪过地方。邢恩红的主业是卖菜,从在路边摆摊到承包社区超市,作为天津130万“流动人口”中的一员,邢恩红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这里没人把我当外乡人。”邢恩红对记者说。
天成中学是深圳龙岗区中心城的公办学校,201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最具成长力的学校。就是这所环境优美的名校,流动人口子女占到了全校的81%。
“没有借读费,更没有学杂费,上学一分钱都不用花。”自己的孩子能在这里上学,这让在深圳打工多年的黄 国珍无比激动。像黄国珍的孩子一样,在深圳,60万流动人口子女和深圳人享受完全一样的免费义务教育。
在全国许多地方,“流动人口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不仅是一项刚性的政策,更成为具体实践。
在浙江宁波,一份“社保套餐”让157万外来务工人员吃上了“定心丸”。这份主要由企业“埋单”,集合外来务工人员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等五险合一的“社保套餐”,一次性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社保问题。
而新的“利好消息”是,在一些地方出台的办法中,“保障房”不再是“本地人”的专享,流动人口也被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2012年7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发布,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
正是一项项平等相待、充满热度的民生政策和措施,让广大流动人口倍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