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仍为银行“揽储”利器
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进程中,银行体系的存款将存在储蓄搬家的可能。在存款为王的经营环境下,银行业需要增加吸存的措施,确保存款能够留在银行体系中。而发行理财产品就是一种主要的途径。
在去年银根紧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金紧张,面对存贷比考核和吸收存款的压力,不得不采取贴息揽存等手段。其中,理财产品的揽存效应十分显著。去年,高息的银行理财产品众多,不少期限和收益出现“倒挂”,成为银行的安全隐患。
因此,在去年下半年,以银行理财产品方式进行高息揽储业务已经被明令禁止。然而,直到目前为止,银行理财市场上仍存在一些超短期理财产品,大打高息揽储的“擦边球”。归根结底,银行借道理财产品高息揽储屡禁不止的原因,还是银行资金紧张,揽存压力大。
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水平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末银行“揽储”的需要。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认为,利率市场化已经可以推进,因为银行在理财产品这一块显示了其吸收存款的能力。因此,唯有加快利率市场化,促使理财产品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理财产品变相“揽储”问题。
对于未来理财产品收益率走势,专家预计,“随着年末临近,市场流动性趋紧的状况愈发明显,这使货币市场利率呈现明显的上行态势,尤其是3个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上行趋势非常稳固,中长期SHIBOR止跌持稳小幅走高,这些情况都说明在未来年末以及农历新年到来之前,市场资金面将继续保持趋紧的状况,债券类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可能进一步走高。”
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表示。此外,业内人士认为,证监会对于券商资管的松绑,也为进行更深层的银证合作提供了可能,通过银证合作可适当扩大理财资金的投资范围,从而有利于提高收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