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中国神舟队伍年轻人越来越多 航天用人理念可复制

2012-08-06 09:25: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年轻人怎样在短时间内上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制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陈学钏对此记忆深刻:“我1983年本科毕业的时候,同学互送祝福是希望能当上科学家,到1990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变成希望能当上大老板。”

那时盛行下海潮,加上一些外企进驻国内,本土企业的薪酬完全没有竞争力,“当时差距差不多是10倍。”陈学钏回忆,那几年,新进的年轻人,经过一段时间,只有1/3的人能留下来。

进入新世纪之后,情况发生了逆转,尤其是近些年。

2009年新成立的载人航天总体部的壮大,是年轻人大量涌入航天领域的一个缩影。当年8月22日,以前负责总体共作的人员被抽调出来组建总体部,162人的队伍,平均年龄为35岁,不到3年的时间,现在这支队伍已经变成392人,平均年龄为31岁。

“2009年,我们去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开宣讲会,五六百人的教室坐得满满的,门外还有很多学生。”李杰说,学校老师都感到震惊。

在航天一院,面临同样的情况,每年一个单位就要招上百人。“以前几年打一发,现在一年打十几发。”王亚军认为,能留住年轻人的关键,也是因为平台多了。

“短时间内,人员大量增加,必须在短时间内上岗,有些东西是需要积累的。”王亚军回忆,怎么办,自己编写设计师手册、靶场工作手册、做模板,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模板的过程都是年轻人参与的,实际上是一代一代航天人经验的总结。

陈学钏称这些为航天特有的知识管理平台,在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载体。他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年轻人并不是从头开始。”

航天用人模式可否复制

航天用人模式可否复制,所有采访对象对此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理念是可以复制的。做人才培养、满足任务需求,必须在人才培养上挑战自己,善于改变自己。”王亚军说,火箭发射单位保交付、保成功的压力非常大,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要鼓励年轻人创新,一方面是留住人才的举措,另一方面,也是为日后做积累。

李杰的回答也是肯定的。“有时候要放手给年轻人平台,像我们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都可以放手,还有什么不可以放手的,关键是事先的工作和保障要做充分。”李杰说,在平时工作中,个人允许失败,但是团队不允许失败,有的岗位设一岗、二岗、三岗,通过制度设计、工作流程进行互相监督,干之前,一定会有一些推演。“成长更多的是团队的成长,而不单单是某个人的成长。”

“航天这块有一个很好的‘严慎细实’的作风,一到这个单位后,大家都认真、规范、严格地来做事情。”陈学钏认为,一个单位的文化氛围也是影响年轻人的重要途径。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培养年轻人,航天科技集团无非是在传承、创新、文化氛围营造上尽到了最大努力,才有了如今的人才井喷现象。

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表示:“面对机遇和成绩,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只是航天大国,而不是航天强国,与航天强国之间还存在差距,我们要从航天大国转变成航天强国,还要经历更多的艰辛,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更多的挫折。差距既是对年轻人的严峻挑战,也是锻炼年轻人的重要历程,更是激发潜能的难得机会。”(记者崔玉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张少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